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杨业
时间:2025-11-09 09:58

李媛是一名小学教师,她的家庭曾荣获省、市级“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在这个令人骄傲的大家庭里,父亲是全国环卫系统中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姥姥则是全家人的“精神图腾”。

童年时期的李媛却曾因家人的职业感到困扰。天未亮时家人就已出门工作,独自在黑暗中的恐惧至今记忆犹新。她曾因家人总是拿着扫帚、满身灰尘而害怕被同学看见。改变始于姥姥的一句话:“在哪都是为社会做贡献,劳动最光荣。我们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吃饭,有什么可丢人的呢?”

父亲从普通环卫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历程让她深感敬佩。在公厕管理站工作时,父亲目睹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中作业,决心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当时沧州小巷中的公厕大型吸污车无法进入,他便研制出小型吸污车。至今,他已拥有11项发明专利,完成百余项技术革新。母亲则默默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成为父亲最坚实的后盾。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李媛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在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她用相机记录学生们的成长,希望帮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令她欣慰的是,曾经的学生受她影响也走上了教师岗位,并将这份教育情怀继续传递。

如今作为美术教师,她每年为学生举办美术展,给予每个孩子展示的机会。成为母亲后,她更注重将家庭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大女儿主动为地震灾区捐赠物资,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孩子们出生起,她就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平台上定期捐款,培养孩子们的公益意识。

姥姥用扫帚洁净街道,父亲用技术创新提升环卫工作效率,李媛则在三尺讲台上抚去孩子们眼中的迷茫。这个家庭的精神蕴藏在姥姥清扫的每片落叶中,体现在父亲的每项技术革新里,更融入李媛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温暖而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