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薛博元
时间:2025-11-03 14:05


烘焙市场洗牌进行时:
流量退潮后 谁在坚守?谁在崛起?
面包、蛋糕、点心,这些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烘焙食品,撑起了一个规模超千亿的大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烘焙专门店市场规模突破1105亿元,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1160亿元。在市场持续扩容的背后,行业格局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重构——网红品牌遇冷降温,大众品牌展现出强劲韧性,而新中式点心则异军突起成为赛道“黑马”。流量退潮之后,究竟是谁在坚守?又是什么在重塑这个千亿市场的底层逻辑呢?我们一起来看。


近日,北京某网红面包店一款128元的“黑山吐司”引发不小争议。这样的定价背后,折射的是部分网红烘焙品牌长期以来的“新奇贵”标签。记者在石家庄某网红面包店看到,工作日的上午顾客仍然大排长龙,部分消费者买上三五个面包,总费用便超过了百元。当“新奇贵”成了部分烘焙品牌的标签,消费者想找个位数面包却越来越难。

消费者:有逛到过,短视频上也刷到过。这种面包店30元到40多元吧好像,肯定是贵的。
消费者:有时候就是跟那个什么一样,排队打卡。年轻人比较喜欢这样,上岁数的人不会经常来这地方,经济实惠的比较好。
消费者:我觉得火一时吧,因为有些面包店之前特别火,后来也就没有那么多人排队了。



事实上,高价烘焙的降温早有征兆。在流量红利鼎盛时期,不少高端烘焙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加速扩张,单品均价普遍超过60元,热门产品的代排队费甚至高达六七十元。但当“打卡式消费”的新鲜感消退,叠加性价比失衡的市场反馈,理性消费的回归成为必然。

与网红品牌的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烘焙市场的稳健表现。在石家庄北国超市的烘焙区,记者发现,切片面包始终是消费者的“心头好”。


消费者:比较喜欢买一些面包片,这样给孩子当早餐,然后在家里再煎个鸡蛋、煎片火腿,孩子吃起来比较方便,又营养又健康。
消费者:平常的时候都是给孩子买早餐的面包,主要是买这个桃李面包,醇熟的这个面包片,给孩子做三明治用。品牌性也比较好,吃着也挺好的。


石家庄北国超市(益安店)生鲜部经理 付艳霞: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健康类的商品现在已经成为面包一个主项。就比方我们现在出的这个杂粮系列,我们的这个品类就是人们现在消费比较热宠的一款商品。人们在选择上的话,早餐类的商品选择即食面包的比较多,你看0蔗糖、0添加,还有0反式脂肪酸,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比较关注,因为他吃的健康、吃的安全,更放心一些。


超市里健康品类的烘焙产品热销并非个例,而是全行业的明确趋势。健康化需求不仅推动了主流品类升级,更催生了细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除了健身减脂人群追捧的高纤维产品,针对65岁以上银发族的烘焙食品也迎来了增长拐点。

在大众烘焙市场稳步前行的同时,新中式点心成为了烘焙赛道的“黑马”。作为新中式烘焙的标杆品牌,鲍师傅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目前其全国门店数量已超100家,今年5月,新加坡首店正式开业,开启了新中式烘焙的国际化探索。


消费者:我经常来他们家买,他们家挺好吃的,性价比也不错,尤其是那个蛋挞还有小贝什么的,都特别好吃。


石家庄鲍师傅糕点店长 李闫凯:我们鲍师傅主打的产品就是肉松小贝,我们这边销量平均每天达到1000到2000个。我们选料的话也是选择一些比较大的品牌,每天都是新鲜制作,(顾客)也是会排队的。我们最近刚研究的蜜薯蛋挞,现在平均也是每天卖到200多个,还有些草莓司康堡、软酥之类的,都是销量非常好的。
烘焙市场的变局,本质上是消费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面包、蛋糕之类商品的民生需求不可或缺,新中式点心的文化价值仍有挖掘空间,但无论赛道如何迭代,脱离消费需求的产品创新,终究难以长久。当流量泡沫褪去,唯有扎根日常消费场景、坚守品质底线、精准贴合需求变化,才能够在市场周期中穿越风浪、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