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高质量的陪伴 让爱具象化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4-12 09:35

主持人:生活中,有时候可能孩子兴奋地捧着绘本跑过来,想跟您一起阅读,您却盯着手机说“等会儿”;好不容易坐在书桌前辅导作业,却因孩子写错一道题忍不住提高嗓门;周末共处时,看似24小时相伴,却像两个平行世界的人我们明明付出了时间,孩子却依然觉得“爸爸妈妈没陪我”。这种场景好像总是会出现在我们得生活中。

王玲:是的,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仅仅是花时间,而是让爱变得具体可见,有些家长可能在这方面存在误区,以为陪伴足够时间就行,但实际上质量更重要。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工作忙,有的可能不太了解教育方法,还有些家长可能知道陪伴重要,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或者遇到困难,比如时间不够、孩子不配合,我们家长要调整心态,强调质量而非数量,方法可以灵活调整,升级自己的内在系统,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机会,可以是专注的互动、日常中的教育、情感交流、创造仪式感等。高质量陪伴的核心是用心,让爱通过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来。

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陪伴不是“看管”,而是“看见”。

很多家长把“陪伴”等同于“监督”:写作业要守在旁边,甚至连吃饭都要提醒“快点吃”。亲子冲突往往源于“看不惯”:孩子拖延,家长焦虑;家长催促,孩子逆反,但换个角度看,冲突其实是教育的“黄金时刻”。心理学中的“6秒法则”告诉我们,当情绪爆发时,先自我觉察,给彼此6秒的冷静期——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不仅是避免冲突的技巧,更是“看见”孩子的开始。

主持人:我们可以怎么做?更好地看见孩子?

王玲:我们可以试着转换视角:比如当孩子因作业马虎被批评后赌气不写,我们可以试试“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蹲下来轻声问:“你现在是不是有点委屈?对不起啊,妈妈刚才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说话声音大了,我们重新聊聊好吗?”当孩子反复摆弄玩具时,他可能在构建自己的小世界;当他抱怨“作业太多”时,背后或许是对自主时间的渴望;甚至那些看似“无理”的哭闹,都是未被理解的情绪在发声。父母的唠叨里藏着牵挂,而孩子的“顶嘴”中也藏着渴望被尊重的心声。高质量的陪伴,就是 放下“教育者”的姿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蹲下来和他一起搭积木,听他创编西游记的新剧情等等,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里,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内心的世界。

作为老师,我见过太多家庭:有的家长给孩子买最贵的玩具,却没时间陪他玩一次;有的家长报满兴趣班,却没耐心听孩子唱完一首跑调的歌。其实,孩子需要的高质量陪伴,不过是“你眼里有我,你心里懂我,你愿意和我一起慢慢长大”。

我们家长要知道,陪伴不是“给予”,而是“共在”。

您是否发现,孩子越小,越喜欢拉着我们一起玩?其实,这是他们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通过亲子游戏发展认知,青春期孩子则通过共同话题寻找情感认同,那么陪伴的本质,是和孩子“同频共振”。

陪伴不是站在背后指导他,而是和他做一样的事情,这样你们之间就会有非常大的共鸣,因为很多家长现在时间少,你节约的时间,如果要陪孩子的话,我建议你俩做同样的事情,你看书他也看书;我们做家务,也鼓励孩子做,做些力所能及的;我们包饺子时,让他参与其中,哪怕把饺子包破了、或者拿着面捏其他造型都可以;和孩子打一场球;甚至和孩子共读时,放下“必须读懂中心思想”的执念,聊聊书中有意思的环节等等。在平等的互动中,你俩有了共鸣,聊起来就有了回忆,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不仅是我的守护者,更是能理解我的伙伴”。当我们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是并肩前行的“同行者”,亲子之间便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我们的爸爸妈妈要知道,陪伴不是“纠错”,而是“赋能”。

有些父母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碌,可能每天回来只有一个小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他就会觉得我要承担做父母的责任,我要承担好教育,他一个小时回来干的所有事情,就是来挑孩子的错,这不好那不好,把看到的问题全部找出来,先跟孩子聊,然后再分配其他的人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一个小时就完全不叫陪伴,这一个小时你不仅给孩子造成了压力,还可能给其他照顾者也造成了压力,所以我是希望高质量的陪伴是能够避开纠错这样一种困境的。

因为你一旦要纠错,你就没有办法看到这个人,你就没有办法做非常高质量的陪伴,所以真正的高质量陪伴就是我们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我们是能获取能量和力量的,我们能够互相看见,我们能互相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希望每个人的家庭能成为你的能量加油站,而不是一个消耗站,能够成为一个享受生活,享受亲子关系,但是同时又能成就孩子的这样一个妈妈,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轻松愉快,而且非常有成就感,它不会是一个特别累人的过程。

主持人:我想跟爸爸妈妈说,陪伴不是“任务”,而是“仪式”

王玲: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喊“妈妈”时的感动?其实,高质量的陪伴就藏在无数个这样的“微小时刻”里,我们可以每天有“专属时光”,仪式不必隆重,关键是“专属感”:可以是上学路上,轻松的聊天;可以是睡前的一段亲子共读;可以是放学路上的“吐槽大会”;可以是家长下班回到家,给他一个拥抱;吵架后的“道歉小纸条”,甚至是一起择菜时的闲聊——重要的是,这段时间里我们全心投入,创造无干扰的亲子时光。

之前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家长分享了“123法则”我觉得很不错: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和孩子做3件事(读书、游戏、聊天)。看似简单的仪式,却在孩子心中种下温暖的种子。就像《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中提到的,孩子记住的不是“父母陪了多久”,而是“陪伴时是否被看见、被回应”。父母的参与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那些共同欢笑、共同探索的瞬间,便会成为孩子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我家老二今年5岁,特别喜欢玩拼插积木,拼完了习惯用眼神申请我的鼓励,得到肯定后马上拆掉,然后再拼一次,乐此不疲。与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这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融入孩子的世界,分享他的快乐和烦恼。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帮助,在不需要时安静的当一个听众。

主持人:我们怎么做才叫高质量的陪伴呢?

王玲: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见过的人,你见过的世面,你做过的事,就构成你的认知,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完成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什么叫高质量的陪伴?陪孩子去见更大的世界。

我们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去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比如给孩子报绘画班,报音乐班。其实,你要明白,大多数的孩子是没有办法成为艺术家,没有办法成为舞蹈家、音乐家和画家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让孩子去学艺术?因为艺术的核心是让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高孩子的审美的能力,然后有表达美的能力。我觉得孩子去看这个世界,然后他能把这个世界呈现在他自己的作品上变成一部画作,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一次理解。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且能够把这个美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让孩子去上艺术培训,不是说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艺术家,而是培养他发现美的能力,表达美的能力,提高他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一件更大的事情。

还有在暑寒假多陪孩子去旅游,比如你带孩子去故宫,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了解一下我们这个民族,了解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国,不是说只是在国外玩一玩,我们要了解异国他乡的人文历史,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区别在哪里,差距在哪里等等,那么这些内容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和陪伴,这叫高质量的陪伴。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起点,这个起点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今天我们的认知,我们是否能够打破孩子认知的天花板,让孩子见更大的世界,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主持人:很多爸爸妈妈把陪伴都简单的理解成——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其实远不是这样。

王玲:时间的长短和陪伴的质量来讲,质量要远远高于时间,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有一个固定出现。

举个例子来讲,我爱人工作特别忙,单位开会、加班是常态,那我们就说好一周他会有两个工作日早回来。因为我们家孩子九点半十点钟睡觉,他八点半回来,我们还能玩半小时。周六周末他会有两三个小时,就是一定会跟孩子在一起,我们并没有严格按照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或者具体哪一天,但我觉得我爱人做的特别好的就是,如果他周一周二比较忙,他一定周三无论如何一定是回来的,他回来后我们就跟孩子玩能量多的卡牌游戏、玩桌游,甚至我们家还会有些好玩的桌游是只有爸爸回来才玩的,虽然爸爸玩游戏经常会把他们惹哭,因为爸爸玩游戏很认真,但是孩子会很喜欢那种把他们当成真正竞争对手的,所以这种陪伴是非常有效的,爸爸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存在,所以固定性要比时间本身的长度要重要的多。

高质量的陪伴是创造让孩子有画面感的记忆。

要创造跟孩子在一起的黄金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当你说我今天拿出一天时间陪孩子的时候,绝对不是说你坐那儿玩儿手机、打游戏、看电视陪孩子。有很多家长说我陪了一天了,你一直玩儿手机,孩子看电视,陪了一天没有用,不要用娱乐的方式来替代陪伴,他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存在,就是你要去创造一些让孩子能够有画面感,能够记得住的那个场景。尤其是爸爸,当一个爸爸的角色在家庭当中缺失,或者当一个爸爸的角色在家庭里变得是疏远的、暴力的,让他害怕的,他心中并不爱他的爸爸,或者并不敬佩他的爸爸的时候,这个孩子会极度的缺乏安全感,他就会形成成瘾性人格,所以说爸爸要多陪孩子,要陪孩子玩儿那些只有男人才能玩儿的东西,像做手工、丢手绢儿等等,女孩子玩儿的这些,女孩子妈妈能带着玩儿的,爸爸不需要,爸爸需要带他去爬树、去爬山、去搞体育运动,把爸爸的责任给做出来,就是黄金时间,不用长,不用短,就你有一点点时间,你让他记得住,让他能够有印象。

主持人:总是很忙碌的爸爸们,该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呢?

王玲:我记得有一部纪录片,它记录的是一群孩子近70年的成长,人们试图从中找到优秀孩子的共性,结果发现,除了社会环境,还有教育质量的差别之外,父母的高效陪伴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调查显示,55.8%的家庭当中呢,长时间陪伴孩子的都是妈妈,那我们的爸爸们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简单的总结一下,那就是要做到三不三要。

不敷衍。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这是不是你的常态呢?其实,当孩子感受到了你的不用心,他反而觉得更孤独更空洞。

不说教。有一些爸爸跟孩子们玩儿呢,总是爱居高临下的说教、指责、唠叨,认为严父才能出孝子,其实这样做下来,孩子反而更叛逆、更孤僻。

不打扰。因为爸爸忙,所以总是按照自己主观意愿,随时随地不按固定时间去找孩子玩儿,这样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主持人:三要是什么呢?

王玲:第一要看见。看见需求精准回应,不仅仅是只坐在孩子的身边就可以了,而是要全身心的放在孩子身上去交流,去互动,这样哪怕是时间很短,也会建立比仅仅是陪着、坐着更亲密的连接。

要耐心。温暖的氛围是陪伴的底色,不耐烦、发脾气,总抱怨、情绪不稳定,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主动的远离你,把自己的情绪憋在心里。

最后一条,要减压。陪伴并不是说要大家无时无刻的都在,关注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希望多年以后我们都不要有这样的遗憾,虽然赚了钱,但却缺失了孩子的童年。

各位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从来不是复杂的工程,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用心抵达”:是蹲下来的一次倾听,是共同游戏时的一次大笑,是冲突时的一次握手,是他哭泣时你的拥抱,是他得意时你的惊叹,是无数个“我在”的瞬间,是共同创造的无数个“只有我们懂”的小秘密。当我们用耐心代替焦虑,用理解代替控制,用共在代替看管,爱就有了具体的形状——它可能是孩子画笔下的“全家福”,是日记本里的“今天妈妈陪我搭了城堡”,更是他们面对世界时眼底的自信与温暖。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心中“会发光的陪伴者”,让每一次相处,都成为照亮他人生的星光。

记者|陈若曦

编审|安倩

监制|赫振贤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