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家长如何引领孩子成长方向:从迷茫到清晰的带娃指南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6-19 12:41

当爸妈的都有操不完的心!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既怕管太多压抑天性,又怕放手太早走偏方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既盼着他独立有主见,又怕他走偏了路。到底怎么才能像导航仪一样,稳稳带着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今天邀请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优秀教师、桥西区骨干教师王琛,一起聊聊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方向。

主持人:王老师,家长特别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我为你好”,然后孩子你要干什么什么。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没有遇到家长这方面的困惑。

王琛:有的,其实,引导孩子就像开船,咱们不是强硬掌舵的人,而是帮孩子看天气、指灯塔的引航员。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与热爱,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初始的好奇产生参与意愿,进而形成稳定的内在驱动力。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别让“为你好”浇灭孩子的热情。

邻居李姐最近愁得直掉头发。她儿子轩轩从小爱画画,书包里总塞着彩铅,课本边角都画满了小漫画。可李姐觉得“学画画没前途”,硬是给孩子报了奥数班。结果孩子上课走神,作业应付了事,成绩没提上去,连最爱的画画也不碰了。有次李姐发现孩子躲在房间哭,一问才知道,孩子特别想去参加市里的少儿绘画比赛,却不敢跟她说。

其实很多家长总用“过来人”的经验替孩子做决定,觉得兴趣不能当饭吃。但孩子就像小树苗,硬把向阳生长的枝条扭到背阴处,早晚得蔫儿。轩轩的抵触,其实是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捍卫。

主持人:作为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怎么做?

王琛:首先,可以 当“侦察兵”找线索:多留意孩子日常的小细节。比如孩子看动画片时,是盯着剧情目不转睛,还是总模仿里面的角色表演?周末在家,是喜欢搭积木拼模型,还是捧着故事书一看一下午?这些都是发现兴趣的信号。

第二,办个“兴趣博览会”:寒暑假带孩子体验不同活动,陶艺课捏泥巴、街舞班蹦跶两下、编程课敲敲代码。别怕花钱,就当带孩子玩。试过一圈,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一目了然。

第三,把“反对”换成“商量”:如果实在觉得孩子的兴趣不靠谱,别急着否定。像李姐可以跟轩轩说:“妈妈知道你爱画画,但咱们也得把成绩稳住。这样,如果你这次数学考到85分,暑假就送你去专业的绘画班,怎么样?”用目标换支持,孩子更有动力。

主持人: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这样那样,或者说培养哪方面的兴趣,但自己其实并不太喜欢,或者说自己做的也不够好,所以培养的效果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好。

王琛:是的,其实家长喜爱的方面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兴趣。家长树立榜样就是无言的行动教育,行为准则的直观示范、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撑、终身学习的示范效应。其实家长做的比说的更管用。

同事总是抱怨女儿不爱学习,放学就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可他自己一回家就瘫在沙发上追剧,还总催孩子:“别看手机了,快去写作业!”有次孩子顶嘴:“你不也天天看手机?凭什么只说我!”同事一下愣住了。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就像行走的“模仿复印机”,家长的行为就是原件。要求孩子自律,自己却管不住手;让孩子爱读书,自己却一年翻不了一本书,这不是双标嘛!

主持人: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怎样做,才能够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

王琛:我这有几点建议,可以供大家参考。

1. 开启“家庭学习时间”:每天固定一小时,全家一起“充电”。爸爸看专业书,妈妈学烘焙教程,孩子写作业,谁都不许碰手机。开始孩子可能坐不住,多试几次,氛围起来了,孩子自然被带动。

2. 展示“坚持的力量”:家长自己学个新技能,比如练毛笔字、学乐器,定期跟孩子分享成果。我有个朋友为了给孩子示范,从零开始学游泳,三个月瘦了15斤。孩子看在眼里,主动说:“爸爸能坚持,我学英语也不能偷懒!”

3. 不回避自己的错误:做错事别端着架子,大大方方道歉。比如答应带孩子去公园却食言了,就认真说:“对不起,爸爸今天太忙没做到,下周末一定补上,你监督我!”孩子会学到责任和担当。

主持人:很多爸爸妈妈其实也在不断学习,比如知道孩子需要挫折教育,但有时候有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这样的教育。

王琛: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苦难崇拜,而是通过科学设计的"成长型挫折",将生命中的暗礁转化为航行的路标。家庭作为人生最初的抗挫力实验室,其价值不在于制造完美,而在于创造安全的试错空间。这样能让孩子摔出抗压力。

我表姐家的孩子从小成绩拔尖,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可上学期数学考试没考好,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谁叫都不理,甚至说“不想上学了”。表姐急得直打转,又不知道怎么劝。其实问题根源在于:过度保护的环境,让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从没经历过风雨。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自我否定,甚至放弃。

主持人:家长需要怎样做,能够帮助孩子抗挫折呢?

王琛:我这有教孩子“扛事儿”的小妙招:

1. 从小“制造”小挫折:玩游戏时别总让着孩子,下棋故意赢他几次;拼图故意打乱步骤,引导孩子说:“有点难对吧?咱们想想怎么解决。”从小习惯失败,长大才扛得住打击。

2. 分享“丢人”的经历:家长别怕掉面子,多讲自己的糗事。我跟孩子说自己第一次学骑车摔得鼻青脸肿,他听完哈哈大笑,后来学滑板摔了也不哭,还说:“妈妈当年比我摔得惨多了!”

3. 把“失败”变成“升级指南”:孩子没考好,别揪着分数。和他一起分析试卷:“这道题错在哪?下次怎么避免?”就像打游戏找攻略,把挫折当成进步的台阶。

4.情感联结的 “每日必修课”

(1) 5 分钟专属仪式 。 睡前和孩子玩 “情绪温度计” 游戏:“今天如果用 1-10 分打分,你的开心指数是多少?为什么?” 通过具象化表达,帮孩子梳理情绪。

(2) 写 “家庭能量便签”。每天在孩子书包里放一张小纸条,内容可以是 “妈妈今天看到你主动帮同学捡东西,特别骄傲”“爸爸觉得你解数学题的思路很独特”。微小的肯定,积累成孩子的心理底气。

5.抗挫力培养的进阶策略

(1)“失败博物馆” 创意疗法 。 和孩子一起收集 “失败纪念品”:如第一次考级未过的证书、比赛失利的照片,在旁边标注 “当时的我学到了……”。将 “失败” 转化为可视化的成长路标。

(2)模拟困境角色扮演。用玩偶演绎场景:“小熊参加比赛时突然忘词了,它该怎么办?”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提前演练应对压力的心理预案。

主持人:这些方法特别的实用,大家可以试试。在生活中,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帮助到孩子,可是有时候孩子却不愿意听,明明是一句关心的话,说出口却变成了指责;明明想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最后却以争吵收场。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爸妈跟孩子的沟通就更需要方式方法。

王琛:是的,“沟通”也是一门艺术。亲子沟通就像一场需要双方配合的双人舞,不仅需要掌握“说”的技巧,更要懂得“听”的智慧。

之前同事的女儿上初中后,每天放学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和她说不上两句话。早上出门前,同事就忍不住叮嘱:“多穿点别感冒”;傍晚放学,她又问:“作业写完了吗”;晚上看到孩子玩手机,她更是反复唠叨:“别看手机了,对眼睛不好”。这些话同事每天至少要说三遍,可孩子要么敷衍地回一句“知道了”,要么干脆不回应。

直到有天晚上,同事发现孩子又在熬夜玩手机,积压已久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我天天操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没想到,孩子突然哭着喊:“你根本不知道我在学校有多累,每天学习压力大得喘不过气,你却只知道唠叨!”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就会发现,同事把对女儿的关心,变成了毫无温度的命令式唠叨,只关注事情本身,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绪。这就好比一个杯子已经装满了水,你还不停地往里倒,水自然会溢出来。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情绪没有得到释放,自然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主持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更和谐也更有效的沟通呢?

王琛:平时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语气或者词语不一样,表达出的情感也就不一样。

首先,我们可以改变表达方式:把“你该……”这样的命令语气,换成“今天降温了,妈妈担心你冻着”,用“我”开头表达感受,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指责他。比如,看到孩子玩手机,可以说:“我看到你玩了很长时间手机,有点担心你的眼睛会疲劳,要不要休息一下?”

第二,创造专属倾听时间:每周专门留出固定的半小时,关掉手机,放下所有家务和工作,全身心地听孩子吐槽学校里的趣事。就算孩子只是抱怨食堂饭菜难吃,或者吐槽某个同学很讨厌,也认真倾听,不打断、不评判,让孩子知道你愿意听他说话,他的感受是被重视的。

第三,用提问代替唠叨:与其反复叮嘱孩子穿衣服、写作业,不如换个方式提问。比如,出门前问:“你觉得今天穿哪件衣服比较合适?会不会冷?”写作业前问:“你打算先完成哪一门作业?需要我帮忙准备什么吗?”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愿意配合。

命令式、说教式的沟通,让孩子只想逃离。没有平等和尊重,再掏心掏肺的话,孩子也听不进去。要学会“好好说话”:

把“你”换成“我”:别总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换成“你这样做,妈妈很担心”。前一句像指责,后一句像倾诉,孩子更容易接受。

当个“捧场王”:孩子分享学校趣事,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认真听,多问细节:“然后呢?太有意思了!”被重视的感觉,会让孩子越来越愿意和你聊。

用“选择题”代替“判断题”:让孩子关电视,别说“别看了”,换成“你想再看5分钟,还是现在就关?”给孩子选择权,他会觉得被尊重,更愿意配合。

平时我们和孩子交流时,尽量减少“无效沟通”的现象。

比如吃饭的时候家长经常会问:“今天学了什么?”“作业多吗?”孩子经常会敷衍了事的回答。这种“查户口式”的对话,让饭吃得味同嚼蜡,一家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其实这类问题太笼统、封闭,孩子只能用一两个字简单应付,就像抛出去的球没有反弹回来,无法引发深入的交流。没有情感的互动和共鸣,沟通自然是无效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说:

1. 提出有趣的开放式问题:试试问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问题,比如:“如果今天老师突然宣布不用写作业,你第一件事想干什么?”“要是你能拥有一项超能力,你希望是什么?”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能让孩子自由发挥,打开话匣子。

2. 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主动分享自己当天遇到的糗事,比如:“妈妈今天差点把盐当成糖放咖啡里,喝了一口苦得直咧嘴,太尴尬了!”用幽默的方式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孩子也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

3. 创造家庭讨论话题:设置一些家庭讨论话题,比如“如果我们周末去旅行,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你觉得家里哪个角落需要改造一下?”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增强家庭归属感,同时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亲子沟通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拼图一样,需要我们不断尝试、调整。别害怕说错话,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永远是那个愿意倾听、理解他的人。从今天开始,试着用语言传递爱,用耳朵读懂心,你会发现,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应。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