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从“舍不得”到“放得下”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1-06 12:56

“成长”这个词,听起来充满了向上的力量,但在这条向上的路径上,却布满了名为“舍得”的阶梯。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告别,告别一个阶段,告别一种习惯,告别一部分旧的自己,才能迈向新的天地。而人生第一场正式、且需要练习的“告别”,往往就从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天开始。今天邀请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骨干教师、小班班主任胡培培老师分享家长如何从“舍不得”到“放得下”。

主持人:胡老师在幼儿园会上演哪些“舍不得”的画面?

胡培培画面太多了,而且非常具体。它可能是早晨教室门口,孩子紧紧攥着妈妈衣角的那只小手,指节发白;它可能是孩子背包里那个必须随身携带、甚至有些破旧的玩偶,那是他安全感的全部来源;它也可能是孩子因为没能玩到那个红色的滑板车而爆发的震天哭声……这些,都是孩子世界里的“舍不得”。

主持人:这些都是非常外显的行为。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孩子的小小心灵里,到底在经历着怎样的风暴呢?

胡培培问得非常好。如果我们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我们的应对方式就会完全不同。孩子的“舍不得”,核心是两点:“安全感的暂时缺失”和“自我意识的萌芽”。

首先说安全感。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他从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星球,猛然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集体宇宙。熟悉的妈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和一群同样不安的小同伴。他舍不得的,是那个绝对安全、有求必应的环境。他紧紧抓住妈妈,抓住那个旧玩偶,是在抓住救命稻草,这是在构建 “过渡性客体”,试图把家的安全感带在身边。所以,旧玩偶不是普通的玩具,而是家的“替身”。

其次,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你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最常说的就是“我的!”、“我不要!”。这不是自私,这是他开始在划分“我”与“世界”的边界。他对物品的“舍不得”,是在确认自我的所有权和掌控感。“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能决定它在哪里”,这种掌控感,是他自信心的基石。所以,当被迫分享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失去玩具,更是自我的边界被侵犯,那种挫败和愤怒,是巨大的。

主持人:我们常常只看到了孩子“小气”的行为,却没看到背后构建自我的巨大工程。当孩子陷入这种“舍不得”的情绪中时,我们作为成人,最常见的误区是什么?

胡培培误区往往源于爱和焦虑。我总结为“三把刀”。

第一把刀:否定与贴标签。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别的小朋友都不哭,就你哭,羞不羞!”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割断了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桥梁。他接收到的信息是:我的感受是错的,我是不被接受的。这会让安全感更加支离破碎。

第二把刀:利诱与欺骗。 “你别哭,妈妈给你买冰淇淋。”“你乖乖进去,妈妈第一个来接你。” 前者教会孩子用物质交换情绪,后者则直接摧毁了孩子对成人世界最基本的信任。

第三把刀,也是最隐形、伤害最深的一把:父母的情绪卷入与共生焦虑。

主持人: “共生焦虑”?这个词很新鲜,什么意思?

胡培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另一个核心——家长的“舍不得”。很多妈妈在送孩子入园时,自己的焦虑比孩子更甚。她可能会一步三回头,扒在窗户上偷看,甚至自己先眼圈泛红。这种情绪会被孩子精准捕捉。孩子是天生的读心专家,他会想:“妈妈这么担心,这里一定是个非常可怕的地方。” 妈妈的“舍不得”,像一道无形的绳索,牢牢捆住了孩子迈向独立的脚步。这种母子情绪难以分离、相互加剧的状态,就是“共生焦虑”。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放不开妈妈,而是妈妈,在潜意识里,放不开孩子。

主持人:这场“放下”的功课,家长需要修习的分数,可能比孩子还要高。家长在这场别离中,内心具体在经历哪些“舍不得”吗?

胡培培 家长的内心戏非常复杂。首先,是价值感的暂时真空。尤其是全身心投入养育孩子的妈妈,孩子是她过去三年最重要的作品和价值体现。当孩子奔向幼儿园,不再那么需要她事无巨细的照料时,她会产生一种“我被失业了”的失落感。这种失落,外显出来就是对孩子的“舍不得”。放手,意味着母亲一部分社会角色的转换。

其次,是深刻的愧疚感。尤其是双职工父母,觉得自己陪伴时间不够,于是孩子一哭,内心的愧疚感就淹没了理智。这种愧疚会让家长在规则上妥协,无法坚定地设立边界。孩子的“舍不得”成了可以利用的武器。

最后,也是更深层的,是家长自身未解决的成长议题。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位精英妈妈,她本人非常优秀,但对女儿的保护也近乎完美。她女儿微微有一点“完美主义”,搭积木倒了就会崩溃大哭。这位妈妈每次都比女儿更焦虑,立刻冲上去帮她搭好,或者告诉女儿“这没什么好哭的”。后来我们深谈才发现,这位妈妈自己就无法接纳“不完美”和“失败”。她内心深处“舍不得”放下自己对完美的执念。所以,当她看到女儿表现出类似的情绪时,她童年那种对失败的恐惧被激活了。她急于扑灭女儿的眼泪,其实是想安抚自己内心那个无法接受失败的小孩。

主持人:我们要求孩子“放得下”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也“舍不得”、无法面对的东西。那么,面对亲子双方这场共同的“舍不得”大考,有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从“舍不得”到“放得下”的优雅过渡呢?

胡培培有的。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双向奔赴,我称之为 “爱的放手三步曲”。

第一步:共情与接纳——为情绪命名,给安全感兜底。

当孩子哭泣时,请不要说“别哭了”,而是蹲下来,抱住他,看着他的眼睛,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你舍不得妈妈离开,对吗?” “你很想把这个小汽车带回家,现在不能带,你很失望。”

这个过程,叫做 “情绪命名” 。它像一道光,照见了孩子心中那片混乱的“情绪风暴”。当他听到自己的感受被准确地说出来时,他会感到被理解,被看见。他知道,妈妈懂我。这份懂得,是安全感的基石。记住,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二步:建立仪式与预期——用确定性战胜不确定性。

安全感来源于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对于分离,我们需要一个简短而固定的告别仪式:一个用力的拥抱,一个响亮的亲吻,一句永远不会变的“魔法咒语”,比如“妈妈下午吃完点心,一定会第一个出现在这个门口接你!” 然后,坚决、温柔、不拖延地离开。千万不要偷偷溜走,那会摧毁孩子对你的信任。

对于物品的“舍不得”,我们可以用 “时间规则”来建立预期。“这个玩具你可以再玩三分钟,然后我们让它回架子上睡觉,好吗?” 规则本身,就是一种爱,它为孩子混乱的世界建立了秩序。

第三步:创造新价值与成就感——引导孩子向前看。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引导孩子发现“放下”之后的海阔天空。当孩子终于在告别仪式后停止了哭泣,接到他时,要具体地表扬:“你今天虽然很难过,但还是勇敢地和妈妈说再见了,你做到了!妈妈为你骄傲!” 当他把玩具让给小伙伴后,及时肯定:“你愿意和乐乐分享,你看他笑得多开心!你是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孩子!”

我们要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放下”那个旧的安全物(妈妈、玩具)之后,他所获得的来自独立的成就感、来自社交的快乐,是更高级、更丰富的奖赏。这种正向反馈,会激励他下一次更愿意尝试“放下”。

主持人: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自身的心理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胡培培是的,家长的自我成长是这一切的根基。首先,请深刻认同:亲子之爱的终极指向,是分离。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永远留在我们身边,而是为了给他足够的能力和勇气,从容地离开我们,去开创他自己的世界。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把每一次“放手”——放手让他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自己面对冲突——都看作是在为他未来的独立积蓄力量。这不是失去,而是成就。这是一种格局的升维。

其次,家长要找到自我价值的多个支点。 很多母亲的焦虑,源于生活重心的过度倾斜,孩子成了她世界的唯一坐标。当孩子表现出不需要她时,她会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空虚。所以,妈妈们需要有自己的事业、爱好、社交圈。当你自己的世界是丰盈而广阔的,你才能更从容、更欣慰地看着孩子去探索他的世界。你不会紧紧抓着他,因为你知道,你自己的人生,同样精彩。

一个能“放下”孩子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信、充满魅力的女性榜样。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我们幼儿园的真实故事,它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双向的成长。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叫昊昊,他有一块寸步不离的“安抚毛巾”,脏得都看不出颜色了。他妈妈对此非常焦虑,觉得孩子太依赖,想尽办法要偷偷扔掉它。我建议她不要这样做,而是遵从我们的“三步曲”。

她开始共情:“昊昊很喜欢毛毛(毛巾的名字)是吧,抱着它软软的很舒服。” 她建立了规则:“但是毛毛也要洗澡哦,我们吃饭的时候,让它躺在你的小椅子上看着你好吗?” 她努力创造新价值,带昊昊玩他最喜欢的沙子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自己也开始了成长。她发现自己之前的焦虑,是害怕孩子无法独立,背后是自己对“完美母亲”身份的执念。当她放下这份执念,信任孩子,信任老师,信任过程时,她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奇迹般地,在这种松弛的氛围下,昊昊对“毛毛”的依赖越来越小。一个月后的一天,妈妈激动地告诉我,昊昊早上自己把“毛毛”放回了枕头,说“毛毛在家睡觉,等我回来”。

那一刻,不仅是昊昊放下了他的安全巾,更是这位妈妈,放下了她内心对完美的苛求、对成长的过度干预。他们母子,共同完成了一场漂亮的“放下”。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放得下”的最终状态,不是失去的空洞,而是收获的丰盈。我想对屏幕前的爸爸妈妈们说:从“舍不得”到“放得下”,这不是一场对孩子的单方面考验,而是亲子双方携手共赴的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心灵旅程。

孩子的“舍不得”,是他探索世界时,对安全感的本能呼唤。而我们的“放得下”,则是更深沉的爱与智慧——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是信任成长的必然性,更是对我们自身作为“引导者”而非“掌控者”角色的清醒认知。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分离焦虑,能够放下那些不合理的期待与执念,能够活出独立而精彩的人生时,这种状态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勇敢地去吧,世界很大,你很棒,而我,永远是你安全的大后方。

这场修行,始于幼儿园门口那次不舍的放手,并将贯穿我们与孩子的整个一生。最终,我们彼此成全,各自圆满,都成为了更好、更自由的自己。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谷曼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