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11-07 19:01

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孩子们将迎来期中考试,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这次期中他们“小升初”后的第一次大型考试。很多家长可能比孩子还紧张,会想:“孩子复习得怎么样了?”“会不会考不好?”“要不要再报个冲刺班?”。其实,比起追问分数、紧盯错题,初一年级的这场期中考试,更像一面“镜子”:既照见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真实状态,也考验着我们家长如何帮孩子搭建“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桥梁。今天邀请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刘凯,我们不谈具体的学科知识点,跟家长朋友们聊聊,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孩子在备考中少点焦虑、多点底气,更能通过这次备考,养成受益初中三年的学习习惯。
主持人: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备考时的烦躁、拖延,是“不用心”“怕吃苦”。一说,孩子更烦,不说,家长有点抓狂。
刘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想跟家长朋友们说,咱们需要先懂孩子,初一期中备考,孩子们怕的不是“考砸”,是“不被理解”。
孩子备考时的烦躁、拖延,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初一的孩子,刚从小学的“手把手教学”过渡到初中的“自主管理”,面对七门学科的知识量、更快的上课节奏、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本身就还在适应期。而期中考试,相当于给这份“适应”打分,他们心里的压力,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
我见过一位家长,孩子期中考试前总说“不想学了”,家长一开始急得骂孩子“没出息”,后来才发现,孩子是因为数学跟不上,怕考差了让家长失望,又不敢说,只能用“逃避”对抗。还有的孩子,每天熬夜刷题,可成绩反而下滑,原因是不知道“抓重点”,把时间都花在了简单的知识点上,难的地方还是不会。
所以,备考的第一步,不是催孩子“赶紧学”,而是先和孩子“聊一聊”。不用刻意找“谈心时间”,可以在晚上陪孩子散步时,或者睡前整理书包时,随口问一句:“最近上课,哪门课的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呀?”“有没有哪个知识点,听老师讲完还是有点懵的?”——用“聊兴趣”“聊困惑”代替“查进度”“问分数”,孩子才愿意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次考试,爸妈更想看到的是你这两个月有没有找到初中学习的感觉,哪怕有不会的地方,咱们一起解决就好。”——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关注的是我,不是分数”,备考时的焦虑感自然会少很多。
主持人:很多家长帮助孩子备考,就想着“多做几套卷子”“把错题本写满”,但孩子有时候不这么做,家长容易着急。
刘凯:家长朋友们这时候需要帮孩子“搭框架”,比“刷题”更重要的是“理清知识脉络”。
初一年级的期中考试,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体系的搭建”,不是“难题偏题的突破”。如果孩子连课本上的知识点都没理清,盲目刷题只会越刷越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做:每天花20分钟,让孩子当“小老师”,给你讲一门课的知识点。比如数学,让孩子说说“这一章我们学了哪几个公式?这些公式分别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比如语文,让孩子梳理“这单元的课文分哪几类?每类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断断续续,甚至会出错,这时候我们不用急着纠正,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问:“那这个公式和上节课学的那个,有什么不一样呀?”“如果题目里给的条件是XX,那用这个公式还能用吗?”——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比我们直接给孩子“划重点”效果好得多。
为什么推荐这个方法?因为“能讲出来”才是“真学会”。孩子在讲解的过程中,会主动梳理知识点的逻辑,哪里懂、哪里不懂,一目了然。而且这种“输出式复习”,比坐着看书、做题更能集中注意力,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我能把知识讲清楚”的成就感,备考的积极性会更高。
另外,家长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个“知识清单本”,不是让孩子抄知识点,而是让孩子每天睡前花5分钟,在本子上写下“今天复习了哪门课的哪部分内容?有哪些地方还没弄明白?明天要重点看什么?”。这个清单不用写得很详细,哪怕只是“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没懂,明天问老师”,也能帮孩子养成“有目标复习”的习惯,避免每天坐在书桌前“磨时间”,却不知道该干什么。

主持人:有的家长在备考期间,会让孩子“牺牲”一点睡觉、运动的时间,多学一会儿,总想抓住一切时间。
刘凯:是的,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实初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睡眠不足、缺乏运动,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甚至让孩子产生“学习很累”的抵触心理。
先说“作息”。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备考作息表”,但这个作息表不是“几点到几点必须学什么”,而是明确“固定的睡觉时间”和“固定的起床时间”。比如晚上9点半左右睡觉,早上7点起床,保证每天至少8-9个小时的睡眠。中午如果孩子在学校没休息好,晚上回家可以让孩子睡20分钟“子午觉”,醒来后喝杯牛奶、吃点水果,再开始学习,效率会比硬撑着学高很多。
再说说“运动”。备考期间不用让孩子做剧烈运动,每天花15-20分钟,和孩子一起下楼散散步、跳跳绳、打打羽毛球就好。运动不仅能缓解孩子的压力,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学习时更专注。有位家长和我说,她每天晚上陪孩子跳10分钟绳,孩子说“跳完绳写作业,脑子都变清楚了”——其实就是运动带来的效果。
还有“心态调节”。很多孩子备考时会紧张,甚至考前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时候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我们不用刻意说“别紧张,考不好没关系”,因为孩子知道“考不好家长其实还是会在意”;也不用每天说“加油,你一定能考好”,这样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不如换个方式:孩子学习累了,递一杯热牛奶,说“歇10分钟吧,咱们一起看看窗外”;孩子模拟考没考好,别批评,说“来,咱们一起看看错题,是知识点没懂,还是粗心了?知识点没懂咱们明天问老师,粗心的话下次多注意就好”。——家长的“接纳”和“陪伴”,是孩子应对焦虑最好的“定心丸”。
另外,备考期间也要给孩子留一点“放松时间”。比如每天让孩子看15分钟喜欢的课外书,或者周末花半小时看一集纪录片。很多家长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其实适当的放松能让孩子的大脑“充电”,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就像一根弦,一直绷着会断,适当松一松,才能弹得更响。
主持人:备考期间,很多家长容易“过度参与”:比如帮孩子整理错题本、替孩子制定复习计划、甚至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学习。但效果不好。
刘凯:这就需要家长们调整角色,别“越位”:做好“支持者”,不做“指挥者”。
“过度参与”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家长”,反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要分清“家长该做的事”和“孩子该做的事”:
孩子该做的事:整理错题、制定每天的复习计划、主动向老师请教不会的问题。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做,哪怕一开始做得不好,也没关系。比如孩子整理的错题本很乱,家长不用重新帮孩子整理,而是提醒孩子“下次可以把错题的知识点标出来,这样复习的时候更方便”。——孩子在“试错”中才能慢慢学会“自主学习”。
家长该做的事: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帮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饭菜、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比如孩子不知道怎么制定复习计划,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你今天想复习哪两门课?每门课复习多长时间?”而不是直接给孩子安排“今天晚上7点到8点复习数学,8点到9点复习语文”。
还有一点很重要: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你看隔壁小明,这次模拟考又是全班第一”“你表姐初一的时候,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8分”——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每个孩子的基础、节奏都不一样,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比之前进步”,而不是“孩子比别人差多少”。比如孩子上次数学考了70分,这次考了75分,哪怕还是没到优秀线,也要表扬孩子:“这次比上次进步了5分,说明你这段时间的复习有效果,继续加油!”
另外,备考期间家长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很多家长比孩子还焦虑,每天愁眉苦脸,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我们要知道,初一年级的期中考试只是孩子初中三年的“第一次小检验”,不是“定终身”的考试。哪怕孩子这次没考好,也不代表孩子以后不行。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备考,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比一时的分数更重要。
主持人:很多家长觉得“备考到考试结束就结束了”,跟孩子一起等待考试分数。
刘凯:其实考试后的“复盘”,比备考本身更重要。因为通过复盘,孩子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下次怎么改进,这才是考试真正的意义。
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别第一时间问“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而是先问孩子“这次考试,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有没有哪道题是因为没复习到,或者没懂而做错的?”。
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
1. 先看“基础题”:如果基础题错得多,说明孩子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这时候要和孩子一起回到课本,把没懂的知识点弄明白,而不是急着刷题。
2. 再看“中档题”:如果中档题错得多,说明孩子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够。可以让孩子多做几道类似的题,总结解题方法,比如“这道题是用了什么公式?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应该先找什么条件?”。
3. 最后看“难题”:如果难题没做出来,不用太在意,因为初一年级的期中考试,难题占比很少,重点还是基础题和中档题。可以告诉孩子“这次没做出来没关系,咱们以后慢慢学,总会弄懂的”。
另外,考试后要多给孩子“积极的反馈”。比如孩子这次语文作文进步了,哪怕总分没考好,也要表扬孩子:“这次作文写得比上次有思路多了,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很吸引人,继续保持!”——让孩子知道“家长看到了我的努力和进步”,这样孩子才会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孩子考得不好就批评孩子,也不要因为孩子考得好就过度奖励孩子。批评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过度奖励会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挂钩,而不是真正喜欢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平和地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一起制定下次的学习计划”,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进步是因为自己的努力”。

主持人:爸爸妈妈学习成长,对即将面临期中考试的初一年级同学们,您有什么要嘱咐的?
刘凯:把“考试焦虑”变成“备考动力”
提到“期中考试”,有些同学可能会心里发慌:“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初中知识点比小学难多了,我能掌握吗?”其实,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甚至能帮我们更专注地投入复习,但过度焦虑只会打乱节奏。在这里,我们给大家三个“心态调整小锦囊”:
第一个锦囊:接受“不完美”,拒绝“绝对化思维”。很多同学会想“我必须考进前10名”“这道题我要是不会就完了”,这种“非黑即白”的想法会放大压力。其实,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核心目的是“找问题”——找到哪些知识点没吃透、哪些学习习惯需要改,而不是“定成败”。哪怕这次某科没考好,只要能从错题里学到东西,就是进步。就像咱们第一次学骑自行车,难免摔几次,但每一次调整都在靠近“学会”的目标,考试也是一样。
第二个锦囊:用“具体行动”代替“空想焦虑”。有的同学坐在书桌前,翻着课本却走神:“我还有好多没复习”“时间不够了”,越想越慌,越慌越学不进去。这时候,不如停下“空想”,做一件具体的小事:比如把数学课本第一单元的公式整理在笔记本上,或者把语文古诗文的易错字标出来。当你开始行动,焦虑就会被“做事的充实感”代替——就像房间乱的时候,与其纠结“怎么收拾”,不如先叠好一件衣服,慢慢就会找到节奏。
第三个锦囊:和“信任的人”聊一聊。如果心里的压力实在藏不住,别自己扛着:可以跟爸爸妈妈说“这次考试我有点紧张,怕考不好”,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尽力就好,我们相信你”;也可以跟同桌吐槽“数学的应用题好难啊”,说不定同桌会分享“我发现画线段图能帮我理解”。有时候,把焦虑说出来,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你会发现,原来不是只有自己在紧张,大家都在一起努力。
各位家长朋友,初一年级的期中考试,就像孩子初中学习路上的“第一块路标”,它不是为了给孩子“打分”,而是为了帮孩子“找准方向”。作为家长,我们不需要做“严厉的考官”,也不需要做“全能的老师”,只需要做孩子身边“温暖的支持者”:陪孩子理清知识的脉络,帮孩子调整作息和心态,让孩子在备考中学会自主学习,在考试后懂得总结进步。
也许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拖延,会有失误,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请相信,只要我们用耐心和理解陪伴孩子,孩子一定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在初中的学习路上稳步前行。最后,祝愿每一位初一的孩子都能在期中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更能在备考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和自信。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谷曼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