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直播
理想照耀中国│塞罕坝:美丽高岭上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在清朝属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放垦、匪患火灾,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退化成茫茫荒原。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坚持植树造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五十多年来的艰苦创业,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今天的直播,记者将带你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一起重温那一段峥嵘岁月。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在清朝属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放垦、匪患火灾,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退化成茫茫荒原。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坚持植树造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五十多年来的艰苦创业,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今天的直播,记者将带你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一起重温那一段峥嵘岁月。

2021-05-16 20:50:26

理想照耀中国│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成为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名字。1962年8月,他因公殉职时,年仅22岁。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做好事”成为几代中国人铭记的格言。多年来,雷锋精神这座精神丰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凝聚和释放着社会的正能量。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来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雷锋生平和事迹展,并作出重要论述。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5月16日,“理想照耀中国”系列联合融媒直播将带您来到位于辽宁省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与历史对话,学习雷锋精神,传承榜样力量。

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成为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名字。1962年8月,他因公殉职时,年仅22岁。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做好事”成为几代中国人铭记的格言。多年来,雷锋精神这座精神丰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凝聚和释放着社会的正能量。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来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雷锋生平和事迹展,并作出重要论述。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5月16日,“理想照耀中国”系列联合融媒直播将带您来到位于辽宁省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与历史对话,学习雷锋精神,传承榜样力量。

2021-05-15 20:56:32

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直播河北•北运河旅游通航

悠悠运河,千载传承。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从此吹响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冲锋号。2019年11月,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2021年6月实现与北京同步旅游通航。对于香河来说,实现北运河旅游通航,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政治工程、是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工程,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样板工程,更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今天18:00——19:00,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推出“直播河北”特别策划“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聚焦北运河旅游通航”。冀时客户端同步直播,敬请关注。

悠悠运河,千载传承。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从此吹响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冲锋号。2019年11月,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2021年6月实现与北京同步旅游通航。对于香河来说,实现北运河旅游通航,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政治工程、是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工程,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样板工程,更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今天18:00——19:00,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推出“直播河北”特别策划“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聚焦北运河旅游通航”。冀时客户端同步直播,敬请关注。

2021-05-14 14:41:53

理想照耀中国│红旗渠:不畏艰难 自力更生 传承红色精神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因为自身的地理及气候原因造成群众无水可吃。每个村子前都立起石碑,记录因为水而发生的惨剧。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用十年时间,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 152座渡槽,最终将山西省浊漳河的水成功引到了林县,建成了总干渠长70.6公里、总长度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修渠的10年中,81人献出了生命。他们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创造了一代中国农民改天换地的传奇。5月14日,“理想照耀中国”系列联合融媒直播将带您到河南林县深入了解红旗渠的开凿传奇。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因为自身的地理及气候原因造成群众无水可吃。每个村子前都立起石碑,记录因为水而发生的惨剧。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用十年时间,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 152座渡槽,最终将山西省浊漳河的水成功引到了林县,建成了总干渠长70.6公里、总长度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修渠的10年中,81人献出了生命。他们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创造了一代中国农民改天换地的传奇。5月14日,“理想照耀中国”系列联合融媒直播将带您到河南林县深入了解红旗渠的开凿传奇。

2021-05-13 18:52:54

共8965条记录,每页20条,当前第360/449页    第一页|上一页|下一页|最末页  转到第页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