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 第五届自然嘉年华(石家庄站)正式报名通道开启了
- 燕赵文坛歌正气,群贤缘聚颂太行 ——彬然《太行颂》研讨会于国庆节前在石家庄召开
- 群贤毕至 缘聚碧水湾 巅峰论剑 探寻中国服务 ——第三届中国酒店服务创新论坛在广州碧水湾成功举办
- 解放大街明日开通试运行,高清俯瞰大图来了!
- 因一个"意外", 成龙昨晚再上热搜!
- “她”,处处烙刻着河北印记——专访《在桃花盛开的地方》编剧田运章
- 河北制造、年代大剧《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即将登陆央视八套
- 蝎子沟双龙潭浪涌鱼跃 三峰山小天池云卷鹰飞
- 太行山脉它最绿 康养指数它最高
- 永志千里践初缘 赞美军魂励后贤——马永祥馆长在赋生堂讲述《将军的摇篮、保定军校古与今》引起强烈反响
- 百姓快乐建舞台 文化兴村放异彩
- 守护折翼天使,大家在行动 关爱残障儿童公益活动在新百广场地铁站启动
- 月季公园 花开正艳
- 小黄车,已是城市文明的一道伤口 省会街头急待清理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衡水老白干首届酒文化节盛大起航
发布时间:2023-06-30 17:36:39
每逢重要节点,每当重大时刻,我们总能听到一首经典歌曲被激情唱响,它充满激昂的气势和鼓舞人心的力量,这首歌就是《团结就是力量》。80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河北省平山县北庄村唱响,响彻巍巍太行、传遍神州大地,鼓舞了亿万人民。80年来,这首诞生在革命圣地、红色热土上的歌曲,穿越历史的时空,紧贴时代的脉动,凝聚和振奋着一代代中国人,成为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密码的“团结之歌”。
在制作音乐故事类节目《唱支歌儿给党听》时,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节目制片人周思超将词作者牧虹的儿子赵束鹿、曲作者卢肃的女儿卢乔邀请到录制现场,就红色往事及歌曲创作、传唱过程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延安到西柏坡,滹沱两岸唱响团结之歌
据赵束鹿和卢乔介绍,他(她)们的父辈是徐州同乡。牧虹出生于1918年,原名赵鸿模,成长在商人家庭;卢肃出生于1917年,原名卢方平,贫苦农家出身;两位均自幼年时代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但彼此的命运交集却是在1938年从延安开始的。
赵束鹿说,当时的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牧虹、卢肃便是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中的一员。诗人何其芳当年在《我歌唱延安》中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那年,牧虹考上了延安鲁艺文学系,卢肃考取了音乐系。卢乔说:“父亲曾讲,‘到了延安,呼吸都感到畅快’。如今看来,当时的延安生活是艰苦的,自己打窑洞住,自己开荒种田,自己养猪种菜,吃的是小米饭。但在父辈们心里,延安的生活是充实的,马列著作、进步文艺作品可以公开阅读。在延安,他们的生活道路上出现了音符和战火共同描绘的色彩。”聊起这段历史,赵束鹿和卢乔都认为延安是父辈革命文艺工作的起点,在延安鲁艺的学习、锻炼和实践,为父辈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1939年春天,牧虹和卢肃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离开延安,穿过敌人封锁线,来到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分别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和音乐系的老师。赵束鹿介绍,当时的华北联大是一所学校,也是一支边学习、边生产、边宣传、边战斗的游击队。卢乔说,父辈们全力投入战时文艺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积极创作抗战作品,像《华北人民进行曲》《春耕大合唱》《毛泽东之歌》等都是那个时期完成的,有大合唱、歌剧和许多群众歌曲,被广泛流传。
1943年春天,牧虹和卢肃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小分队深入到河北平山做宣传工作。赵束鹿和卢乔介绍,父辈们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导下,更进一步地将文艺创作与群众结合,使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心游击组、掩护群众反“扫荡”、抢收抢种,还和武装工作队一起到敌人的据点进行“政治攻势”,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感受着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的磅礴力量,也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1943年6月,为了庆祝减租减息和县参议会选举斗争胜利,卢肃和牧虹在西柏坡北庄村老乡屋后的山坡上赶写了一部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
关于这部歌剧,赵束鹿和卢乔回忆,父亲生前曾跟他(她)们多次讲起当年的创作细节——牧虹担任编剧、导演兼任演员,卢肃是作曲兼指挥,两人用了三四天就完成了创作,但在排练过程中发现结尾缺少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便于群众传唱的幕终曲,于是又激情澎湃地谱写了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歌曲就此诞生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歌词朗朗上口,号召力鲜明,深入人心,曲调铿锵有力、节奏振奋人心,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音乐风格,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八路军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奋勇抵抗日寇侵略的英雄气概。一经演出,引发观众强烈共鸣。随后人民群众也逐渐加入歌唱队伍,大家涌到村庄空场地中央,挽着手臂,齐声高歌。这歌声带着一往无前的张力、势如破竹的豪情,从西柏坡北庄村传出,逐渐响彻滹沱河两岸、华北大地。1945年10月8日,《晋察冀日报》刊出《团结就是力量》,进而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
赵束鹿曾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追寻父亲牧虹的红色足迹,这里也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说:“我是1947年出生在晋察冀的,我出生以后,不能再跟着部队走,父母把我寄养在老乡家,我是吃着老乡的奶水长大的!”赵束鹿对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印象深刻,“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赵束鹿说,这民谣是平山县人民群众在国家危难之际,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真实写照。在抗战时期,平山县总人口数25万,先后有7万多人参军参战,其中青壮年1.2万余人参加了八路军部队,更多的人参加自卫战组织、农会、妇救会、儿童团,平山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全民皆兵、全民抗战的史诗。牧虹、卢肃的艺术创作正是扎根这片红色土壤,将赤诚理想与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合,成就了不朽经典!
八十载歌声嘹亮,钢铁般力量无坚不摧
《团结就是力量》从创作伊始至今,已传唱了80年,之所以能在不同时代把人们的斗志豪情凝结成钢铁,赵束鹿和卢乔认为是因为作品蕴藏着脚踏实地的时代脉动,饱含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心。
卢乔介绍,早期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油印本,是没有作者姓名的,因为除了在晋察冀边区流传,也在“白色恐怖”环境下冒着风险秘密流传到国统区,成为“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有力武器,在动员广大人民反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同样起到了鼓舞士气的重大作用。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卢乔说,在北平和平解放过程中,父亲曾在街头听到高校学生们挽着臂膀高唱这首歌,他觉得这就是作品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的彰显。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全流域特大洪水,东北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西江、闽江等江河也发生洪水灾害。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危急时刻,数十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奔赴抗洪一线,奋不顾身封堵决口大堤;各地群众密切关注灾情,纷纷解囊相助,全力抗击洪水!《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遍地响起,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团结的力量战胜洪魔,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近7万名同胞失去生命,数千万名群众受灾。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感动了世界,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无论在抗灾第一线,还是在各地举办的赈灾会上,作为团结奋战的号角,《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频频响起,汇聚并激发着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这首歌依然没有缺席。团结精神感召着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近两年,赵束鹿、卢乔曾不断接到来自《团结就是力量》诞生地平山县北庄村的好消息。《团结就是力量》已成为北庄村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成为新时代北庄村的“振兴之歌”,乡亲们依托北庄村的红色底蕴和优美生态,确定了“红色北庄 绿色振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畅游北庄村,可以看到红色印记、“团结”关键词无处不在,乡亲们创建了村史馆、“团结书屋”“团结食堂”“团结北庄手工坊”等。在村史馆可回望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在“团结书屋”可体验文创产品,传承红色文化;在“团结食堂”可品尝乡村特色美食,乐享田园生活;在“团结北庄手工坊”可领略非遗魅力,选购传统千层底布鞋等特色伴手礼。村庄虽小,业态多元,更多新项目正陆续在北庄落地开花。赵束鹿和卢乔了解到,北庄村除了接待来访游客,乡亲们也通过电商直播平台将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三年时间,北庄村集体收入增长了近20倍,百姓人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北庄的乡亲们说,“团结”是全村人克服困难、开创美好的法宝,未来将继续用好这个重要法宝,高质量走好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赵束鹿、卢乔说他们一定再找时间去北庄村走走看看,踏着“团结”音符,感受山乡巨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展望奋进前路,无论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由人民唱响的“团结”乐章,必将恒久回荡在中华民族排除万难奔向未来的漫长征程,成为指向远方的精神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