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5万亩以上,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该县通过科技赋能、订单加持,持续推进高寒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一颗看似普通的马铃薯,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一起去看一看。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佟连旭:
围场平均海拔900米,昼夜温差大,而且土壤土质疏松,是高寒马铃薯的优质产地。现如今平均亩产可达4600 斤,而最高亩产可达1万斤。然而早在十几年前,像这样的产量,薯农们是想都不敢想。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前怀村村民 刘新民:
那时候产量亩产也就是一亩地2000多斤,并且个头不整齐,大的拳头那么大,小的是鹌鹑蛋大小。
马铃薯收成好不好,七分靠种子,三分靠管理。早先,围场薯农种植马铃薯多为自留种,随着时间推移,本地品种严重退化,芽眼多、抗性差、产量大大降低。而且围场大多是沙土地,如何种出质量更好的马铃薯?围场开始在科技赋能中寻找答案。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佟连旭:
这里是脱毒种苗研究室,也是马铃薯生命旅程的起点。这些小小的脱毒种薯苗,不仅承载着无数薯农们的期望与梦想,同时也是开启马铃薯辉煌历程的关键"钥匙"。
无菌操作台前,技术人员用剪刀剥离组培瓶内母苗茎尖,放入组培瓶内,再用定制钩将茎尖均匀平铺在培养基内进行封口。他们在剥离茎尖后,随时查看薯苗长势,淘汰病菌多的薯苗。这些薯苗会在培养室内生长28天,再次进行剥离、培育,如此反复循环十至几十轮次,直到过滤掉所有病毒和真菌。
承德大丰种业组培经理 张利军:
这一棵脱毒苗,最少需要3年的精心培育。想要进入大田生长,还需要在网篷生产、产出"原原种",还需要用3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从实验室到大田生产需要用 6 年的时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正是科技在为高寒马铃薯的繁育保驾护航。目前,围场拥有优质种薯繁育企业21家,标准化脱毒种薯扩繁基地15万亩,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基地。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前怀村村民 刘新民:
这个品种是新V7,它产量就是能达到8000斤,在收获的季节前,没有说死殃黄枯萎现象。
为了将优质种源不断推广,围场县不断探索,推出了"订单托底"发展模式。围场百旭名甲农业科技、承德富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按照"价格托底、订单收购"原则,与合作社、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建立"价高时随行就市、价低时保价收购"的市场风险防控体系,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六十棵村村民 王勤伍:
有了订单保底,不愁销路,这么干起活儿来老百姓就更有劲头儿了,更有信心。
同样让农户们心里踏实的,还有当地打造的马铃薯产业数字平台。在平台上,全国的一级、二级批发商能直接看到原产地不同品类的马铃薯,直接下单。免去了中间商挣的差价,红利则分给了老百姓。
百旭名甲农业科技(河北)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 隋岩:
这个老百姓假如今年他种的比较少,种50亩,一亩地产8000斤,然后一斤差5分钱的话,它这一亩地(有中间商)就是少挣400块钱。如果说免去了中间商,这50亩地,它这2万块钱会直接进老百姓的腰包。
订单托底、数字平台保证了销路,但围场县仍不满足,又把目光投向了利润更高的深加工产业。自主研发出的水晶粉条、土豆酥、奶酪土豆块等系列产品,让这小小马铃薯身价倍增。当记者走进泓辉酒业生产车间,则看到了更加神奇的一幕:半自动化生产线上,生产马铃薯淀粉、粉条所产生的残渣,居然正用于酿造白酒。
承德泓辉双合淀粉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俊聪:
在马铃薯淀粉变成粉条的时候马铃薯的价值其实就翻了几倍,从粉条再变成粉条白酒的时候就翻了几十倍,这样的话,把马铃薯的价值做到了充分最大化。
截至目前,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地理标志性产品,围场县已经完成了由原来单纯种植到全产业链的生产之旅,今年以来,全县马铃薯总产值已达35亿元。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马铃薯研究院院长 陈啸天:
严格按照科技研发、种子繁育、标准化生产基地、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按照延链、补链、强链这样的思路,为围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责任编辑:王兴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