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2-01-03 21:40:11
校园欺凌,国际上也叫“霸凌”,是从英文“bully”音译而来,指恃强欺弱者、恶霸。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共育!学校、家长要携起手来,共同防范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今天,小编为中小学家长整理了《防治校园欺凌家长手册》,供广大家长学习、参考。
一、自己孩子是否遭受校园欺凌,家长该如何辨别?
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欺凌,而且孩子遭受欺凌大多不会主动和老师、家长说。家长如何辨别自己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和暴力?可通过以下情况判断——
1.孩子害怕上学,找各种理由推迟上学的时间,或者去学校时走某些隐蔽、环形的道路。
2.出现其他焦虑的表现,如尿床或做噩梦,尤其是早上一到上学的时候就头疼或者肚子疼。
3.书本或者衣服被撕裂及其他物品损坏,或者身上有伤痕。
4.个人财产丢失。
5.有时索要、甚至是偷窃家里的钱物,撒谎说老师收费(可能被同学索要钱财)。
6.接到神秘的、令人不安的电话。
7.从来不带其他小朋友回家,很少被邀请参加同班同学的社会活动。
8.变得脾气暴躁,常常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发脾气。
9.看起来沮丧、悲伤,甚至威胁或试图自杀。
10.不能集中精力做作业,学习成绩下降。
11.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闪烁其词。
12.携带或试图携带防卫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并且表现出“受害者”的肢体语言,如拒绝眼神交流、耸肩弓身等。
13.出现逃学现象。
14.告诉家长不想上学了,或家长送孩子到校后,害怕家长离开。
二、孩子如果遭受校园欺凌,家长该如何应对?
1.第一应该做的,便是直接与孩子讨论。通常孩子会因为羞耻和尴尬而不愿和父母谈论。此时更要适时鼓励,让他们知道可以信任你,并且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协助。
2.暂时放下其他事物,全时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要充分表现出对孩子的坚定支持和深情爱护,稳定孩子的情绪。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如果孩子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联系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帮助。如果孩子不愿说出具体情况,也不要斥责其懦弱、没用,而是要耐心陪伴,鼓励和等待孩子说出实情。
3.与学校合作确认孩子的安全。确认学校是否对施暴行为有所处置、学校对学生的管教和注意是适当的。如果施暴的情形发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那么学校应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上下学,或家长亲自接送孩子,直到问题解决。
4.如果你的孩子内向害羞而缺少社交,应多帮他安排兴趣相符的社团活动,培养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并且建立自信心。无论孩子表现出何种行为和状态,都要耐心陪护。
5.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共同建立一个安全且温暖的环境。
6.必要的时候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防止孩子被欺凌。欺凌者发现无机可乘,时间长了,就会打消实施欺凌的念头或转移欺凌目标。
三、如果你的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家长该怎么办?
1.跟你的孩子、老师或学校相关人员讨论校园暴力行为,在讨论中让孩子明辨是非。切忌认为孩子没受别人欺负就行,从而就不闻不问,这样也是害了孩子。
2.清楚明确地告诉你的孩子,你不能容许这样的行为,学校、老师、社会、法律都不容许这样的行为。跟你的孩子讨论受害者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让孩子设想自己被欺凌的感受,决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类的理由。
3.安排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惩罚,惩罚的方式要与你的孩子的施暴行为有关,且符合他的年龄与身心发展,这样的惩罚可宣示你的权威,表明做错事会承担相应后果,并有效阻止施暴行为。
4.增强你对孩子参与活动与行踪的掌控,并了解他与哪些人往来,是否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花时间陪你的孩子,并且为其制定合理的活动规范。
5.与学校合作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转变情况。
6.赞美孩子非暴力行为、悔改与担当负责的表现,遵守学校规范与家庭家风的也值得鼓励。只要看到孩子为改善施暴行为而努力,就应该大力赞扬。
7.如果你的孩子收看有暴力的电视影片、卡通或是玩暴力的电玩,这些都会增强他的暴力与攻击行为,建议改变全家的娱乐习惯。
8.确保孩子没有看到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家庭中的暴力行为,会导致孩子在学校使用暴力,也会影响其以后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旁观校园欺凌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与欺凌者关系较近,是欺凌者的朋友,站在欺凌者一方进行帮腔,或声援欺凌者,拍摄欺凌行为和被欺凌者,也属于欺凌行为的参与者。
即使在现场没有实际参与,也是为欺凌者助威、纵容欺凌行为,旁观欺凌行为也是错误的。
如果与双方都不认识,也不能为了看热闹而旁观。
在人多时,欺凌者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而加重欺凌和暴力行为,因此,纯粹的旁观者也不能说跟事件完全无关。
告诉孩子,既不能实施欺凌和帮助实施欺凌,也不能做校园欺凌的旁观者。
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家长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
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自觉发挥榜样作用。
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
我们都会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严格不是严苛,不是辱骂,不是逼迫。
孩子长大很快,孩子的成长却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过程。
家长应做的就是耐心陪伴、沟通、关爱,引导孩子自主判断对错,形成自我认知,相信孩子有追求进步的意识和能力。
内容、视频来源:校园安全频道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