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4-05-24 16:17:54
高中阶段基础学科至关重要,如何让语文不成为拉分项?如何在高一高二就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的节目特别邀请到河北正定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石家庄市学科名师侯路芳老师做客节目,就高中语文如何学习这个话题跟广大的同学和家长一起聊一聊。
问题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呢?
一、认识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语文动力
(一)语文对于人生很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终生
1.语文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有一张图片,三个人高度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不一样。能看到阳光普照、霞光满天的人,脚下是一本本摞起来的书。要想拓宽人生之路,提升人生的高度,就要读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文学就像盐,不能赖以生存,但一定不可或缺。文学,不仅是文科生的事儿,也是理科生的事儿,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品质和精神高度。
什么是文学素养?不一定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也不一定读得懂高深的作品。如果能为某一句话而感动,就拥有了最基本的文学素养,这很难说是一种品格,但绝对是一种情怀。
文学可以让人脱俗。
人离不开世俗,俗字就是“人”“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上要入俗。可是人不能不脱俗,精神上要超俗。学语文,爱文学,是脱俗的好途径。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说,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喜爱文学的人,不一定是高尚的,但是一定是高贵的。与文学相伴,超凡脱俗。
在黄庭坚看来,苏东坡就是脱俗的人。黄庭坚评价苏东坡时说,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又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脱俗意味着摆脱低级趣味,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古人常把文品和人品相提并论,做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孔夫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谈的是做文,又谈的是做人。
追求文学的高度,也就是追求人生的高度。
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
语文一个重要任务是传承文化,尤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可以让人深厚。
对于个人而言,文化是坐标,在特定的文化的坐标系中,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心灵位置,才能找到人生意义。如果失去了文化坐标,我们将既不知来处,也不知去处。心灵不能漂泊,需要文化栖息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已经泯灭了,唯有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历经万劫而不倒,依然挺立于东方,复兴于当代。只因文化火种不灭!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即使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处境下,依然保留文化的生命力,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怎样传承文化呢?
文化不是知识的堆积,文化有血脉,有情怀,有逻辑,用一张硬盘,是拷不走的,需要一点一点学,一代一代传,其中的丝丝缕缕,沟沟岔岔,非得有人手把手带着,才能打通、明悟。
文化就藏在文字的笔画里,埋在文章的起承转合处,读一篇篇经典文章,就是在为往圣继绝学。
戏曲、书法、绘画、太极拳等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的根基在经典里,学经典,才能有文化认同感,才能续接文化根脉。
当然,语文不是用来消遣的,更重要的是能解决人生问题。
2.语文有解决人生难题的方案。
人,总是要做突破自我的事情。人生一世不容易,有苦处,有难处,也有痛处。当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怎样才能走出来呢?有的人选择运动,有的人选择放纵,有的人选择旅行,其实,最好的方式是读书写作。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一句话:美,是绝望时仍然临水照镜。这是面有从容、优雅、高贵。人一辈子遇到大事的机会并不多,面对生活的磨砺,保持耐心,游刃有余,做事自然水到渠成。当不可得时,又能全心而退,不强求,不奢望。看得透,行得正,不犯错,不偏执,不苛责。这样的境界和胸怀,只有读书才能获得。
莎士比亚说,读书可以帮助你忘记你的悲哀。
梁启超说过:“除爱妻外,书是我这世上的第二个知己。”妻子生病住院的时候。为解心中的忧愁,梁启超选择了读书。爱妻去世,对梁启超打击很大。为了排解忧伤,梁启超再次捧书阅读,用书籍来疗治伤。
杨绛说,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读书多了,内心不会决堤。
喜欢读书,就会把生活中的寂寞换成享受的时刻。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在人生最灰暗的时期选择读书写作,反而开掘出一条更宽广的人生道路。
所以说,当人生无路可走的时候,还有一条路,就是读书。
3.语文是知识和思维积累的基础。
语文是九大学科之首,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学习的,没有语言文字,就不会有文化的传承,文明的进步。
语言符号的发明及发展,推动着文明的发展,也开发着人类的智慧。
读别人的书,可以站在别人思维的终点再进一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远。
当自己有感悟时,用文字来整理,可以加深思考。很多时候,一闪而过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可能成为一个发现,一个发明,甚至一门学问。
读书和写作是最重要的学习行为,这就是语文的学科价值。
问题二:想要学好语文这一门学科,侯主任您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分享给同学和家长们?
(一)怎样打好语文基础?
打好语文基础不能急于求成,要重视积累,有耐心,肯下功夫。语文的特点是举十返一,常常是费力不讨好,努力很长时间没有效果。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某个点时,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因此,学语文要下笨功夫,一个字一个字学,一笔一划写,一点一点记,慢慢来。
学语文还要用心。重在感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加进去,悟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思维和文化。
(二)新高考改革后,语文题型变化大,怎么才能拿高分?
一是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掌握”还不够,还要“深化”,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二是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综合阅读能力。三是提升思维品质,思维要有深度、高度和广度,注意思辨性和逻辑性。四强调把作文写好,要文质兼美,做到中心突出,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文脉畅通。
(三)在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从大方向上紧跟大政方针,紧跟课程标准。从具体操作层面,听从老师指挥,紧跟老师步伐。
要重视阅读和感悟,重视学习和深挖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为老师知道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老师知道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老师清楚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不要脱离课堂,盲目读书;不要脱离老师,盲目刷题。总之,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上课。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教师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三、阅读要讲方法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墨读书的直接方法,就是学会做标注和做批注。做标注要先学会用符号,每个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符号体系。对常见的符号进行分类、简化,大致可以分出三类:一是序号,二是记号,三是标号。
有了符号系统,还要学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如黑色签字笔、蓝色圆珠笔、红色圆珠笔、铅笔、彩色笔等。不同颜色搭配不同符号,就会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古已有之,称作“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的评点。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李卓吾(叶昼)评点的《西游记》,都可谓是“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在文字的丛林中,做好路标,才能不迷路。初学时,先探路,探好路后做路标,再复习时会事半功倍。一边学习,一边绘制出语文学习地图,以后就可以“按图索骥”了。
(二)要追求苦读、苦学,拒绝娱乐式阅读和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轻松,是从最近发展区出发,脱离舒适区,向更远更深处迈进。就象运动员一样,不会停留在已有水平上,总是要追求更快更强,坚决不会满足已有的成绩。
过程是痛苦的,超越自我以后,享受成果的过程是快乐。
有一些人提倡快乐学习和快乐阅读,是误导。应该引导孩子啃大部头的作品,向困难进军,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和行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做学问概括为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告诉我们,学习要攀登三个台阶:悬思,苦索,顿悟。而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和纠结,必须付出汗水和泪水。
曹雪芹自题诗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著名作家余华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他说:“我九三年开始用电脑写作,已经是386时代了。前面用手写了十年,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上都起了厚厚的茧,曾经骄傲过,后来认识了王蒙,看到他手指上的茧像黄豆一样隆起,十分钦佩,以后不敢再骄傲了。”
(三)读书不在量,更重要的是“悟”。
坚决反对死读书的做法,要把书读活,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加进去。
中国古代有一本论述文学的著作《文心雕龙》,第一篇为《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古人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悟道,书是阶梯、途径,不是终极目的。古人把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表述出来,而又担心读者陷入语言的局限。庄子说,言不尽意。因此,提出,要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
文章中有人世百态。实际上,天地人生,社会万象,都是一篇篇大文章。读懂了小文章,就读懂了大文章,同理,读懂了大文章,就读懂了大文章。背后一理相同,古人称之为“道”。
道的境界圆融无碍,物我不分,天地人文没有界限,是合而为一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背后,是将天地人文以一贯通的精神冲动。《易经·系辞》指出这种状态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概都是这种体会。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听得见花开的声音,可以看得见语言的色彩,可以嗅得到思想的味道。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有这样,才能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四)怎样提高有效阅读?
“开卷有益”。阅读都是有效的。我更喜欢漫读的状态,就是不带任何功利和偏见,沉浸到阅读中,情感得到了浸润,思想得到了启迪,灵魂得到了升华。不过,现在生活节奏快,凡是都讲效率,大家关心的可能是阅读的效率问题。语文考试过程中,不可能漫无目的的阅读,都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读的,这叫“寻读”。
一要有目的。首先明确问题和任务,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最有效率。
二要调整状态,集中注意力,限定时间,不懒散不拖沓。
三要有勾画和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想勾画出要点,就要先鉴别和概括,这就是在调动思维。如果能做批注更好,既读出来心得,又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读与写的能力提升都有好处。
四要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速读、跳读、联读、整读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要总是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
五要提炼和总结。读完后要写出有相对完整的读后感,写的过程,是复习、消化、提炼的过程。这样就完成了从读到写的转变,提搞了阅读转化率,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
四、重视写作训练
(一)重视读写一体的教材单元任务。
(二)开阔视野,要有“挫万物于笔端”的胸怀。
1.横向,关心当今国家社会事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顾炎武)
2.纵向,多看史书,有历史纵深逻辑和视角。
3.八面出锋,广泛涉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学以致用,在用中学。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关键是你有没有语文意识和语文思维。如,发微信朋友圈时不再那么随意,而是字斟句酌,力求写出的文字简练、生动、有内涵。又如,看电视节目时,不只是图热闹,而是有意琢磨人物的语言特点,总结语言规律。再如,眼所及之处,无论是一则广告、一篇告示还是一段产品说明,都留意其语言,发现其妙处或不妥之处,心里假设自己写一写,看怎样更好。
(四)学会三种表达:实用性表达,评价性表达,诗意性表达。
诗意性表达,要超越实用价值,更凝练,更丰富,更含蓄,更深刻。
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一句可知,作者此时身处异乡。把生活情境加入进来,站在王维的角度揣度王维的心理,在外乡遇到老乡,迫切想了解家里的情况,问什么呢?从哪里问起呢?父母、妻子、孩子、甚至家里的狗、庄稼等,都是他关心的,都是他应该问的,但是无论从哪儿问起,都不合适,都不足以表达他此时的心理和情感状态。诗人把这种深沉、复杂的情感潜藏起来,问的是寒梅开没开花。不问人、不问事,只问物,这种含蓄蕴藉的味道,正是诗的妙处。清代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这一微小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这样,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结尾:学语文是一项高附加值的事情,学好语文终身受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语文,多多读好书,丰盈自己,厚重自己,在人生路上一路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