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教育关注】长征街小学张呈滢老师分享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要性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4-10-31 16:39

小学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地基,小学打好了基础,孩子受益终生。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小学的重点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哪些?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石家庄长征街小学张呈滢老师做客节目,就“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跟大家一起聊一聊。

问题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什么呢?通俗点来说习惯就是下意识的,不需要占用任何大脑和意志力,就能实现的行为。比如有的人在做事之前总是先给自己冲一杯咖啡;大家早上起来都会下意识先洗漱再吃早饭;下班回家,不用思考就知道这条路怎么走是对的。延伸到孩子身上,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学习习惯。今天我们所提及的学习习惯既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也有他们形成习惯的过程。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尤其是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而且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这是为什么要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源所在,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重要内容之一。

问题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价值。(益处)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呢?这是因为小学是孩子们心智逐渐启蒙并逐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必将终身受益。

(一)良好学习习惯使学习快乐有效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高效学习方法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一方面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课,适应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促使学生认可自我,快乐学习。

(二)良好学习习惯使行为端正,思维活跃有力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体质、认知、人格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抓住小学黄金关键期,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业表现,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智力发育,并能促使他们行为习惯、性格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性格的发展和完善。让他们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发展保持一致,有效避免出现“高智低能”的现象,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三)良好学习习惯使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谐

一线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班级中,学生有着更高的幸福感、更积极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更清晰的自我概念。良好人际关系从何而来,就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产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师生矛盾、亲子矛盾很多都是由于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引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有利于缓解师生之间、家庭之间的矛盾,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更有利于师生交流、亲子交流,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家庭训练效率的提高。

问题三: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哪些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重大。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六年的小学生活陪伴中帮助孩子培养哪些学习好习惯,开启美好人生呢?我想最重要有以下几个。

(一)根据实际情况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习惯

每次开学,家长们都会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制定与学习相关的计划,包括时间规划、活动计划、目标设定等;目标的明确往往较简单,计划制定也较容易,但在确保学习计划的定量、定时完成方面,往往存在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明明有完整的学习计划,却仍要每天挑灯夜战,熬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效率还不高。

我们先来说定时学习。定时学习是学习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定时学习,其一,每天需保证相应的学习时间;其二,该完成学习任务时应该立刻完成。就拿人的一日三餐来举例子。人只需要常年维持一日三餐,即便是粗茶淡饭,也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但若时饥时饱,即便品尝的是山珍海味,也无法拥有良好的体格。由此可见,知识需日积月累,才可形成聪明的头脑,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事倍功半。所以,定时学习是学习计划得以完成的基本前提。

而定量学习是学习计划得以完成的保证。学习计划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道路,学习计划的定量完成,是依托于计划的指导,在道路上持续前进。若累积的知识已达到相应程度,目标随之达成。若欠缺量的积累,必然不存在质的飞跃。积累知识的总量需累加每时、每日的学习分量。

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制定计划,既未定时也并未定量,学习形式以及内容均相对被动,只能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推动下开展行动。而在安排学习时间方面,也是先松后紧,比如回家先玩,玩累了再写作业;在安排内容方面,多依赖于临时突击,一般是老师课上布置作业,那么回家相应完成一下;如果老师未有所要求,就不予理睬,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是否需要通过定量学习来查缺补漏。等知识链条出现空档甚至断档,便无法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如此掌握的知识,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质量较差,无法经得起严格考验。还有一部分同学是超量学习。在并未记住、并未理解相应知识的前提下,即忙于完成课外习题,虽然勉强掌握了题目,但并未能够掌握规律与根本。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定量且定时地完成学习计划,是达成学习目标、掌握知识的必胜法宝,也是学生高效学习、合理学习的基石。这一习惯的培养也解决了时间管理、睡眠管理等诸多问题。

二)独立思考、反思总结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要想学习好,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还须养成课后独立钻研、善于思考、不断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不利于发散思维。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比如说家庭数学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审完题之后先链接知识点,口述解题思路,大脑有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再落笔答题;语文阅读时可以针对多个角度对文本提出质疑,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思考,或者带着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实际问题解决,思维得到碰撞,阅读能力也能逐步提升。当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显现,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缓慢。通过复习,可以强化和巩固记忆痕迹、防止产生遗忘,及时查漏补缺,有效地产生更高的学习效能。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课后归纳总结的习惯,有利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挖掘出每个知识点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框架,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知难而进的习惯

现在有个很普遍的现象,不知道主持人是否也有这样的认同感?我们现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越发先进发达,但是孩子们普遍没有良好的自理能力,甚至是思考能力,以至于一点小事解决不了就情绪崩溃的现象。在日常家校沟通中我们就发现家长往往会事无巨细地为孩子考虑,代办甚至包办一切。这就导致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想方设法地绕过,而在学习方面遭遇难题时,他们也更多依赖父母与老师,而不愿主动钻研。例如遇到不会的题,从不愿花费时间思考,哪怕有些题我反复读几遍,可能就能找到解题线索答出来。依赖于爸妈会为我讲解,课上老师会讲评这样的心态,久而久之,大脑长期不工作,思维能力水平就低。这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均相对较差。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所以在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每天整理自己的书包、桌面和床铺,积极参与班级或家庭的清洁工作,通过这样的训练,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不仅能提升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学习方面也是如此,如难以理解的概念、难解的问题等都引导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先独立解决。唯有持续克服困难、拓展思维,才能形成更强的解决能力和抗压能力,知难而进。

(四)经常阅读的习惯

阅读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我们学校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都会通过公众号发布相关绘本,提倡亲子阅读,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还会邀请阅读方面的专家进行亲子阅读指导。班级里设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孩子们捐书、借书,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我们还有固定的每月共读书目,大家一起读书,分享阅读心得。学校每学期也有相关读书活动,比如诗词大会、读书推荐等活动,号召全体师生把阅读融入生活。利用家长会等平台,推广家庭阅读,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为的就是能够让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无时无刻不阅读的环境中,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重视阅读的习惯培养,从低年级亲子陪伴阅读,到中高年级交流读书感受,互推读书好物。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孩子成为阅读路上的伙伴,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沉住气来阅读。在小学相对充裕的时间里读万卷书,品书中趣,为后面的初高中学习奠定阅读基础。

(五)认真书写的习惯

“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往往体现出这个人的态度和品格。可以说,能够美观、工整地书写,是学习的基本功。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写字丑,横不平、竖不直,多一笔少一笔更是家常便饭。有的为了提高写作业速度,还连笔写,更夸张的是写作文,一篇作文下来好像在纸上画了个草垛。现在很多考试都是电脑阅卷,书写差真的很吃亏。平时也没少买字帖让孩子描红练写,进步甚微。其实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坐姿。孩子之所以书写不好,就是因为不良书写习惯造成。一方面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总觉得孩子识的字多,照着字帖涂涂画画写写就行,忽视了正确的姿势和笔顺指导;当孩子的书写不尽如人意时,经常批评,甚至挖苦、讽刺,导致孩子从内心讨厌练字,讨厌写字。另一方面孩子对练字与平时写字态度不同。这是因为孩子没有明确练字的目的和意义,认为练字和写字是两码事。如果想有效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家长们可以先从兴趣起步,找一些书法家练字的趣闻轶事讲给孩子听,带孩子去看书法展览,让他们感受书法的美,培养对汉字美的感性认识。再来创造安静的环境,正确指导孩子练字,最后一定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毕竟练字是个很枯燥的过程,还需要长期坚持,让孩子有成就感,愿意坚持下去。

问题四:家庭教育中家长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做法)

家长们固然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却总是对于如何给孩子形成好习惯不得要领。很多时候,方法都是好的,就是没办法坚持下来,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的意志力不够,而是帮孩子养成习惯的方法不够科学。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必备因素。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生教师,所以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这样孩子才可以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健康成长。例如父母爱读书,家庭阅读氛围浓厚,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如在孩子写作业时,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此外,和谐的父母关系,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教育方式

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教育,所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和配合,多与老师、其他家长沟通,全方位了解自己家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且深远,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且还会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厌恶。所以家长要耐心陪伴孩子,当发现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当孩子表现出不良的学习习惯时,要及时予以纠正,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去感受和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及时与教师联系以获取帮助,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独特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

3)给孩子产生积极暗示

这里就要说到制定目标的标准,这个目标要让孩子一想起来,就有行动起来的劲头。对于孩子(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宏大又抽象的目标,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就更别提有行动感了。比如,孩子很难明白为什么刷牙就能保护牙齿;每天看半个小时的书对于他又有什么好处。但如果我们结合绘本和奖励表格,告诉孩子——坚持每天好好刷牙,就能把牙齿上邪恶的打洞精灵赶走,你就不会感到牙疼;如果你能每天看半个小时书,就能在计划卡上贴满小红花。

比如一个小朋友对阅读并不感兴趣。为了激发他的阅读兴趣,我们首先为他挑选一套他喜欢的卡通人物绘本,并告诉他:“这些卡通人物在书里还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如果能每天读一个故事,你就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哦!”同时,还在家里布置了一个温馨的读书角,墙上挂着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海报,书架上摆满了色彩鲜艳的绘本,为小明创造了积极的阅读暗示。这样利用孩子对卡通人物的喜爱,将阅读与成为卡通人物的好朋友联系起来,激发了他的阅读兴趣。他们就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也明确了这些坚持能够带来的好的奖励是什么,才有行动起来的动力(产生渴望)。我们还可以强化暗示,例如,可能孩子放学回家会有吃水果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把写作业安排在吃水果之后。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时间长了他就懂得,吃完水果就该写作业了。

4)帮助孩子形成惯常行为

有了积极暗示,就要帮助孩子形成惯常行为。刚开始让孩子进行某些行为时,我们要把行为尽量简化,以便于孩子更容易达到:刚才我们说到通过积极暗示,激发起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时我们就可以顺势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比如每天晚饭后,在读书角读一个绘本故事。开始时,家长会陪孩子一起读,帮助他理解故事,并鼓励他提出问题。渐渐地,孩子开始独立阅读,家长则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我们通过制定简单的阅读计划,将阅读行为嵌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通过陪伴阅读,帮助孩子理解故事,逐步培养了他的独立阅读能力。同时,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也强化了孩子的阅读行为,使他更加愿意坚持阅读。

其次为了减少行动的障碍,为孩子提供更容易启动行为的环境:

坚持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在还没有形成习惯回路期间,要尽量降低行动成本,清除形成习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例如,想要孩子阅读的书,就放在床头,随手就能拿到,这样不仅孩子坚持起来容易,书籍本身也是一个暗示。

5)强化正向反馈的影响

孩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奖励通常是一种好的状态,不一定是实际的物品。例如,让孩子知道,刷牙就不会牙痛(愉悦的体验),坚持看书打卡能得到夸奖和玩耍时间(愉悦的体验),这些都是奖励,养成一种习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上的正向反馈。给大脑的正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强化正向反馈的影响呢?

第一,减少可能产生的负面刺激。这一步的答案是一个公式: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可能性。斯蒂芬·盖斯曾提出过一个“微习惯策略”。斯蒂芬知道,为了身体健康,自己应该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可是他一想到一天要做那么多俯卧撑就感到心累,总是难以坚持下来。后来,他想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主意——那就是坚持一天只做一个俯卧撑。这样完全没有什么做不到的风险,反而有时候他完成之后,还觉得不够,于是又开开心心地又做了十几个。就这样,他养成了自己的好身材。如果一个孩子怎么也不愿意看书,那么我们就从制定每天看5分钟书为目标,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也许时间到了孩子还觉得意犹未尽,愿意再多看一点点。这时候,我们要牢记:孩子多做的那一部分是额外的奖励,并不在计划之内。因此,在第二天的时候,我们依然要求孩子只看5分钟,直到他觉得看5分钟书毫不费力,也没有负担之后,我们再逐渐延长时间。

第二,允许目标中断。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是会被消耗的。假设我们给孩子制定了每天看5分钟书的目标,孩子第一天第二天做得兴致勃勃,也因为自己完整复述了一个章节的故事而感到开心。可当第三天,上完三个补习班,成绩单发下来还被老师批评之后,整个人筋疲力尽,完全不想看书的时候,意志力已经不存在了。在此时,今天的目标是时候停一停了。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坚持的中途停止一天,会给养成习惯带来坏影响。反而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要坚持目标,才会让坚持和负面反馈联系在一起,让坚持目标变得越来越难熬,最终导致失败。

第三,获得的反馈一定要是即时的。只有每一次行动都有奖励,才能让行动持续下去。让孩子每天好好写作业,告诉他坚持一整个学期就能如何如何,这种鼓励太过遥远,不如每一天孩子好好完成作业,就好好的夸奖他;将作业时间拆解,让孩子获得每做10分钟就能休息的感受。也可以将孩子的行为和他喜欢的东西关联起来。例如,为了让孩子习惯洗漱,洗手间里的毛巾和牙刷是他喜欢的颜色,并且在刷牙的时候,允许孩子看一集五分钟的优质小短片等。

最后想要跳得高,要先蹲下来。我们有很多希望孩子养成的习惯,但是欲速则不达,同时进行只会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适得其反。在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认为目前最迫切的,影响最大的开始。通过养成一个核心习惯,带动其他习惯的养成。每周锻炼三次的人,不仅身材变好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能忍受一周练琴15小时的孩子,未来一定是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因此,我们每次只抓一个点就好,逐步带领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每天只做一点点,坚持下来,会看到美好的结果——“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