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探析】三年全面电动化,是噱头还是底气?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大成

时间:2024-11-15 22:09

近日,在宁德时代举行的超级增混电池品牌暨新品发布会上,宁德时代市场部总经理罗坚表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全面电动化,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完成。

数据显示,2024年9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12.3万辆,同比增长50.9%,市场渗透率超过了53%。从今年7月开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50%。

这一趋势表明,中国乘用车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有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已经从最早的边缘产品逐渐成为主流选择。

时间提前考验现有产业体系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产业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近年发布了多项引导政策和目标。例如,2020年11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并从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举措。2023年12月,工信部发布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提出,到2025年、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目标分别为45%、6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分别达到50%、65%。

相比行业整体规划,企业的目标更为激进。罗坚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50%,这意味着电动车已经彻底超越了燃油车,成为多数消费者的首选。在大众市场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少数派。“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判,中国乘用车的全面电动化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基本完成。”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可歆对记者表示,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和企业的产品规划来看,中国乘用车渗透率可能快于《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提出的目标。但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动化发展节奏也与企业营收、产品研发、产线切换、用人用工等密切相关,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地区转型较为迟滞。“两到三年全面电动化”在部分企业可以实现,但大规模的全面电动化可能改变传统汽车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影响行业利润水平。

“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已经势不可挡。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新力军已经发展到超过50个自主品牌、将近190款车型,全面覆盖了所有定价区间并满足了大部分消费者的用车场景需求。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传统车企转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汽车市场可以迅速实现全面电动化。”致同咨询TMT-信息技术行业领导合伙人、交易支持服务联席主管合伙人陈敬文对记者坦言,虽然在数据上“电比油多”已经是势在必行,但在两三年内实现全面电动化可能还需要考虑政策及行业因素,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鼓励政策与消费者购车的激励方案能否持续、充换电设施在全国各地的普及情况、动力电池与电机技术的创新以及市场竞争等问题。

混动猛增加快进程    


刘可歆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在“三电”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基本形成了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融入了全球供应链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混动车型成为一大亮点,这也是行业认为能够提前实现全面电动化的信心支撑。近两年,混动车型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增速远超纯电车型。数据显示,2024年9月,纯电动车批发销量72.3万辆,同比增长27.1%;插混车销量39.4万辆,同比增长102.2%;增程车销售11.4万辆,同比增长68.4%。“从数据上来看,增程式车型已经不仅是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过渡产品,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且受欢迎的品类。”罗坚指出。

2020年印发的《规划》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而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意见》扩大了新能源车型的覆盖面,混动车型在政策端受益。

插混车型不仅克服了纯电动汽车在续驶里程和充电便利性方面的局限,还以相对较低的购车和使用成本吸引了广泛的市场关注。特别是在那些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尤为突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为整车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各大车企也纷纷加大在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的投入。“一些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车时还存在充电焦虑,而插混车型可油可电,通用性比较强,这也是插混车型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原因。”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