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话燕赵·邯郸成语】铜雀分香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梁爽

时间:2020-05-23 14:21:43

成语“铜雀分香”也叫做“分香卖履”,说的是人临死之前对妻妾的眷恋之情,还可引申为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成语出自曹操的《遗令》。遗令就是遗嘱,是曹操临终前对自己后事的安排。

曹操是一代枭雄,成就了一番霸业,他的遗嘱里面却没有提什么军国大事,说的全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其中有一段提到了自家女人的安排,他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平日里都不容易,我死了以后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千万不要亏待她们……剩下的熏香分给各位夫人,不要用来祭祀,免得浪费。如果各房的女人在铜雀台中没什么事做,可以学着编丝带、织草鞋拿去卖,补贴补贴个人的花销。”这就是成语“铜雀分香”的来历。

 曹操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不管后人给他好评还是差评,总归是历史上绕不开的名字。他在临终之际,不给自家的女人留些金银财物,只留下几个谋生的法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铜雀分香”的成语当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隐情呢?

曹操一生闯荡天下,历经艰辛,深知财物来之不易,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他曾在《度关山》这首诗中写道:“侈[chǐ]恶之大,俭为共德。”意思是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节俭是公认的美德。

曹操不光这么说,更是这样做,他平日里最讨厌奢侈浪费,衣食住行都相当简朴。就说一天三顿的吃,曹操只要在家里吃饭,桌上只有一道肉菜。他的夫人卞氏请弟弟吃饭,连点肉腥都见不着。穿衣方面曹操也不大讲究,他的衣服一般都得穿上十几年,缝了又补,还是天天穿在身上。用度方面曹操也是能省就省,避免铺张浪费,他盖的被子、铺的床褥,只要暖和就行,帷帐屏风也是坏了补补接着用。曹操有头痛的老毛病,这病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每次发病的时候,曹操就会准备一盆冷水,把头泡在水里缓解疼痛。一开始,他用铜器盛水,时间长了,水里就有股铜臭味,他又改用银器盛水。在当时,银器很是难得,属于奢侈品系列,曹操怕影响不好,后来干脆换了木盆来盛水。

 曹操自己勤俭节约,对家人也是一样严格要求。他在《内戒令》中要求家人、宫女不能穿带有刺绣的衣服,宫里做的鞋子不能用绛紫、金黄这些象征尊贵的颜色。

有一次,曹植妻子崔氏穿了件锦绣的衣服从铜雀台前经过,正好让曹操看见了,他一怒之下,当场下令让崔氏回家自杀。这样的做法听起来有些不近情理,但可以看出曹操令出必行的决心。

东汉那会,人们喜欢熏香,但曹操不好这口,他规定家里严禁香。后来,他的闺女嫁给了汉献帝,成了皇帝的女人,终于用上了熏香,为这事,曹操还觉得挺别扭,说是没法禁止嫁出去的女儿熏香了。

从这些生活细节上看,曹操对物质享受没多大兴趣,一家子过得都很低调。临终前,他留给家中女子的不是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而是一道让女人们自食其力,做鞋去卖的指令所以就有了“铜雀分香”的典故。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一生节俭的他给自己安排了后事,葬礼也是一切从简,正因如此,随着岁月变迁,他的墓地竟然成了千古之谜,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曹操临终之前,在遗嘱中对自己的葬礼提出了要求。他说:“我死后就葬在邺城西门豹祠的西边,墓地面积要宽广,给陪葬的陵墓留出空间,不要厚葬,墓地不堆土,不栽树。”这道遗嘱看起来交代的一清二楚,但是到了南宋,他的墓地却成了千古之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墓地找不到了。

从东晋到北朝,邺城周边陆续埋葬了很多帝王后妃,他们的陵墓高大壮观,远远超过曹操的高陵。很多人只知道这里有个曹操墓,可这里陵墓实在太多,搞不清到底哪一座才是曹操的。

因此,围绕着曹操的西陵就产生了很多民间传说。南朝任昉[fǎng]的《述异记》中记载了两则传闻。一则说:魏武帝陵墓旁边有一孔清泉,泉水带着芬芳的香气,民间称为香水;另一则传闻说:曹操的陵墓中有两座铜骆驼和石犬。

这样的传闻明显是地方文人杜撰的,基本不靠谱。根据常理来推断,曹操肯定不会把自己埋葬在湿漉漉的泉水旁边,《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都明确记载,曹操陵墓中并没有金玉珠宝之类的陪葬品。

不管怎样,这些传闻都表明老百姓对曹操陵墓的浓厚兴趣。后来,民间的传说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曹操真的建造了七十二疑冢吗?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站在铜雀三台的遗址上向西望,可以看见磁县县城以南、讲武城以北、岳城水库以东的广大丘陵地带,那里有一片墓地群,这就是传说中“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所在地。

 相传,曹操去世之后,灵柩由洛阳运回邺城。安葬那天,邺城七门同时开放,七十二口寿棺同时出殡,大家都弄不清到底哪口寿棺里是曹操本人。后人猜测,曹操的墓葬就在七十二疑冢之内。

从现存的资料看,第一个鼓吹曹操疑冢的是南宋时期的大臣俞应符,他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曹公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俞应符在这首诗里指责曹操生前篡夺汉朝江山,死后还要欺骗世人设置疑冢。他还提出了个笨方法,就是把七十二疑冢全部挖开,看你曹操再往哪里躲。

从此以后,“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加流行,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曹操写得生性多疑,阴险狡诈,更是把“七十二疑冢”之说“发扬光大”。小说中写道:曹操为了防止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让人在磁县讲武城一带为自己建造了七十二座空坟。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民间传到了官方,而且越传越真,最后就连清朝官修的《大清一统志》也采用了这一说法。

1975年至1987年,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力量对七十二疑冢进行考古挖掘,经证实,这些古墓全都是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后妃公主的墓葬。墓主人大多有名可考,比如高洋墓、兰陵王墓、茹茹公主墓等等,一共有五十多座,跟曹操墓一点瓜葛都没有。1988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申报,“七十二疑冢”正式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么一看,曹操真的很冤枉。诗人俞应符泉下有知,脸上恐怕要挂不住了。他说的“必有一冢葬君尸”变成了“没有一冢葬君尸”。那么,曹操的墓葬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成语故事“铜雀分香”的说法,登上铜雀台,就能看到曹操西陵的墓园。按着这个线索,专家学者们一直在苦苦找寻,有人说曹操墓在邯郸磁县,有人说在河南安阳,有人说在安徽亳[bó]州,都没有最终确定。

就在2008年,考古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河南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安阳的荒郊野外发掘出了曹操墓。这事一经报道,引来了一片质疑声。邯郸、安徽的学者纷纷发声,提出自己的观点,各方论辩空前激烈。最后,经国家文物局认定,这座大墓就是曹操陵,千年谜团也就此解开了。

曹操的墓地为什么这么难找呢?原因只有两个字:薄葬。曹操生前就对当时的厚葬之风非常不满,他在占领邺城的第二年就明令禁止厚葬,同时积极倡导“厚养薄葬”之风。他认为:老人在世的时候好好伺候,这比啥都强,等到人都没了,厚葬什么的根本没意义。

曹操提倡节俭,不肯在自己的后事上多费银钱,所以,他死后没过几年,陵墓上的祭殿在风吹日晒中受到损坏,因为没有金银珠宝等贵重的随葬物品,就连盗墓贼都懒得“光顾”,再加上后来朝代更替,战乱不断,人们离乡背井,想要讨口饭吃都成问题,谁还会去关注曹操的墓地变成什么样子呢?慢慢地,曹操墓地就混淆在后来新修建的陵墓之中了。当年的曹操肯定没想到,自己简朴的作风在后世遭人误解,都说他耗费巨资建立了七十二个空坟,还把这作为他阴险狡诈的重要佐证。如此看来,曹操也的确很冤枉啊!

今天看来,曹操坚持薄葬的做法的确值得深思。首先,他一生崇尚节俭,死后更不愿浪费资财,这种做法符合他一惯的作风。其次,曹操这么做也是在为自己考虑,他心里明白,汉朝末年战乱不断,群雄割据四方,军民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就会打起盗墓的主意,曹操自己的手下就没少干过这种勾当。当年,陈琳替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中也提到了这样的事,曹操当然不愿重蹈前人的覆辙。

其中的用意,曹操没有明说,但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一语道破天机。他在《终制》中特别说明,他的寿陵要像父亲曹操的一样简朴。他说:“自古至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没有不被挖掘的墓地。军阀混战以来,汉朝各位帝王的陵墓无不被人挖掘毁坏,里面的金玉珠宝全丢了,骸骨也没落下安宁,这真是一种灾祸,灾祸的起源就在于厚葬封树。”真是知父莫若子,曹丕几句话就道出了曹操的心思。曹操本想通过薄葬换得身后的清静,却无端招致了指责和骂名。

在曹操的《遗令》中,除了成语“铜雀分香”所说的故事,他还把姬妾所生的未成年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四个大儿子,言语中有不少感性的内容。晋代大诗人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就此发表了几句评论,说曹操对家事过于婆婆妈妈,简直不合身份。但鲁迅先生认为:曹操能把《遗令》写成这样,正说明他个性解放,与众不同。

曹操在邺城苦心经营16年,经历了创业艰难,成就了宏图大业。成语“铜雀分香”成为曹操留给邺城的最后一抹文化印记,也为铜雀台涂上了一层温柔的色彩。直到今天,成语中蕴含的崇尚节俭、自食其力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正是:

一世雄杰说魏王,薄葬分香费思量。

自古勤俭兴家业,后人何必论短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