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梁爽
时间:2020-05-23 14:35:21
成语“鹿死谁手”出自《晋书·石勒载记》。原来比喻政权不知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泛指比赛的结果难以预料,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石勒,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能耐最大的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做到皇帝的传奇人物。
在历代皇帝中,有摆过地摊的,做过赌徒的,当过乞丐的,蹲过大牢的。因为头上有一顶耀眼的皇冠,所以他们的苦难遭遇同样可圈可点。跟这些人相比,石勒从一个只字不识的奴隶脱颖而出,入主中原当上皇帝,这份传奇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石勒,字季龙,羯族,上党武乡人,他的故乡就是现在的山西榆社。石勒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部落首领,要说家世也不算太差,可是他家的日子还是不富裕。石勒14岁那年,他和同乡到洛阳做点小生意,赚点钱养活自己。
有一天,他正在市场上大声叫卖,大臣王衍从那经过,听见这个声音吓了一跳,对随从说:“那个胡人小孩的声音听着挺瘆人,恐怕以后这孩子会扰乱天下,赶紧把他给我抓起来。”石勒机灵得很,看到风吹草动觉得苗头不对,早就跑了,士兵们回头去找,哪儿还有石勒的影子呢?就这样,逃过一劫。
那时候,司马家的诸侯王为了争夺皇位掀起战乱,战争打个没完,再加上一场天灾,山西一带闹起了饥荒。当官儿的竟然想出一个馊主意,那就是抓捕胡人,买卖人口,赚钱补贴军费。这一回,石勒的运气太不好,让并州刺史司马腾抓抓,卖到山东茌平一户人家做了奴隶。
所谓“自助者天助之”,是英雄就不会永远被埋没。石勒当了奴隶之后,得听人家使唤,这样的日子可真憋屈。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石勒成了奴隶,每天都要去田野里干活,他心态好,主人说啥他干啥,一天到晚挺乐呵。不过,石勒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即便是在田野耕作,也始终聆听着远方的鼓角之声,憧憬着上阵杀敌建功的一天。
后来,这事儿传到了主人师欢的耳朵里,他很惊讶一个胡人奴隶竟然有如此志向,便当面召见了石勒,见面之后仔细一瞧,发现堂下的奴隶,相貌非凡,仪表堂堂,谈吐之间也颇有见地,就免除了石勒的奴隶身份,把他给放了。石勒重获得自由,但没有工作、没有饭吃,让他再次濒临绝境,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师欢家附近有一个马场,石勒会相马,就投奔了马场主人汲桑。汲桑一看石勒是个人才,就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势力。石勒很快召集了十八名勇士,这些人个个身怀绝技,号称“十八骑”。石勒领着他们到处抢夺财物,抢来的物资、马匹、金银珠宝,都要分出一份送给汲桑,俩人的关系处得相当不错,就连石勒这个名字也是汲桑取的。
正在这时候,西晋皇室乱了起来,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大权在握,遥控朝廷,这事引起了司马越、司马腾等人的不满。他们召集各处兵马合力攻打邺城,司马颖招架不住,逃往了关中,司马越、司马腾兄弟占领了邺城。
司马颖原来的手下公师藩听说主人有难,召集了几万兵马,在今天的山东夏津起兵,准备帮主人一把。石勒和汲桑也带着几百人马投奔到公师藩的旗下。
公师藩起兵之后,自封将军,石勒带领先锋部队领兵攻打邺城。因为队伍是临时拉起来的,经验和默契一样也没有,刚上战场没多久就败下阵来,公师藩也在战斗中丢了性命。队伍没了领头羊,石勒和汲桑只好回到老地方,从头再来。
干事业,第一需求就是人,石勒带着几个手下劫了大狱,抓了一批犯人加入自己的队伍。他的部队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山贼、土匪也都主动上门投靠。
公元307年,汲桑和石勒打着为司马颖报仇的旗号,再次发兵攻打邺城。石勒能不能攻下邺城?成语故事“鹿死谁手”又将如何展开呢?
当时,驻守邺城的是司马腾,石勒和他算是冤家路窄,当年就是他把石勒卖到山东做奴隶。听说石勒起兵来战,司马腾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直到人家兵临城下,这才傻了眼,发现自己不是对手,灰溜溜地想要逃跑,结果让石勒的手下给杀了。石勒很快占领了邺城,他们把邺城洗劫一空,带着抢来的女人和珍宝继续南下。
东海王司马越听说石勒、汲桑继续往南走了,赶紧调兵围攻。双方交战十几次,石勒、汲桑寡不敌众,被晋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他们本打算收拾收拾残兵,投奔刘渊,没想到半路上又遇到晋军的阻击,汲桑和石勒分别突围,汲桑逃回老家,让人杀了,石勒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投奔在汉王刘渊旗下,被封为平晋王。
公元308年10月,刘渊称帝,任命石勒为平东大将军。石勒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得挺起劲,他先是进攻邺城,在铜雀三台活捉了魏郡太守王粹,接着又进攻赵郡,斩杀了冀州西部都尉冯冲。
石勒继续前行,先后攻占了巨鹿、常山等地,横扫千军,这时,石勒的兵力已经暴涨到十万。他把队伍中的名人贤士集中在一起,组建君子营,有了专属的智囊团。
这时候,一个叫张宾的谋士出现了,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石勒的军事生涯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他和成语“鹿死谁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张宾从小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他曾对人夸口说:“我自认为智谋不逊色于张良,只是没遇到汉高祖而已。”石勒征讨邺城的时候,张宾就对朋友说:“我也见过不少将领,没一个能比得上这位胡人将军,我觉得可以和他一起成就大业!”
于是,张宾毛遂自荐,提了一把三尺宝剑,来到石勒的门前,大声呼喊,请求接见。石勒看他相貌平平,以为又来了一个混饭的,也没多想,就暂时把他留了下来。哪知道,张宾果然是个人物,他多次献计献策,料事如神,赢得了石勒的敬重。
就在石勒南征北战的时候,皇帝刘渊去世了,刘家第四个儿子刘聪杀了大哥,夺了皇位。刘聪知道石勒不是池中之物,早晚是个祸害,一直对他存着戒心,对于这一点,石勒也是心知肚明。俩人揣着明白装糊涂,谁也不乐意把事说破。石勒想着,不如去南方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个计划到底能不能行呢?
石勒放眼南方,看中了荆州,这块地盘上全是各种杂七杂八的势力,自然抵不过石勒的大军。石勒很快控制了这一带的局面。要知道,荆州所在的江汉平原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还是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如果可以“雄踞江汉”,既可以北进中原,又可以南图江东,成就霸业。
石勒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没想到被泼了一盆冷水,张宾对他说:“这里水路纵横,我们的部队多数都是骑兵,要想适应水战,谈何容易。士兵们对南方的气候也不适应,再加上饮食方面也不习惯,吃不好饭,自然打不好仗。”石勒听了大为恼火,不耐烦地说:“去去去,真是书生之见!”石勒的主意已经定了,要把这片地方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继续派兵继续南下。
没多久,果然应验了张宾的话,士兵们水土不服,一个接一个地倒去下。当地的汉人谁也不交粮食,部队的吃饭成了大问题。石勒终于认识到:强龙难压地头蛇,别把他乡作故乡。后来,他采纳了张宾的意见——北上攻打邺城,以邺城为根据地,平定河北,再谋天下。
那时候,驻守邺城的是魏郡太守刘演,他拼死抵抗,石勒一时半会儿没攻下来。张宾又出了个点子:“邺城暂时不能立足,我们可以进攻襄国,在那里站稳脚跟,再谋大事。”
石勒听了张宾的劝,绕过邺城,继续北进,趁襄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一带没人防守,一举攻下这块地盘,总算有了安身之地。
虽说眼下的日子也算过得去,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座邺城。最终,古老的邺城又将鹿死谁手呢?
石勒占据襄国之后,再次攻打邺城,这一次,刘演没了招架之力,只好弃城投降。石勒终于把邺城纳入了自家的版图。从此以后,他专心经营北方,邺城成为他的军事重镇。公元319年,石勒正式称帝,定都襄国,史称后赵,石勒终于实现了从奴隶到皇帝的华丽转变。
公元332年春天,一批外国使臣远道而来,表示要和后赵建立友好关系。石勒非常高兴,设宴招待他们,并让大臣们作陪。石勒借着酒兴,问中书令徐光:“我的功绩可以和古代哪一个皇帝相比呢?”
徐光趁机拍马屁,说:“您的智勇谋略超过了汉高祖刘邦,雄才大略超过了魏武帝曹操,自古以来,没一个帝王能够比得上您。如果非要比的话,也就在轩辕皇帝之下吧!”
石勒笑着说:“你的话太过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一定甘心做他的部下,服从他的指挥,和韩信、彭越一样争先效力,驰骋沙场。如果遇上汉光武帝刘秀,我一定和他争霸中原,但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之光,可不能像曹操、司马懿之流,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我自认为应当处在刘邦和刘秀之间,哪能和黄帝相比?”徐光听了这话,头上直冒冷汗;满朝群臣听到之后,个个高呼万岁。
这就是成语“鹿死谁手”的出处。后来,这个成语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泛指比赛的结果难以预料,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石勒做了皇帝以后,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推出一系列奖励政策,实施租税减半等法令,他还亲自到农田耕种示范。北方民族喜好饮酒,当时社会秩序刚刚恢复,粮食紧缺,石勒为节约粮食,下令严禁用粮食酿酒。石勒还倡导节俭薄葬,他还以身作则,留下遗嘱说自己死后也要薄葬。从这些作为来看,石勒的确有称霸中原、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遗憾的是,他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心愿。公元333年七月,石勒病逝,享年60岁。
石勒从一个奴隶最终成为坐拥江山的帝王,极大的人生反差为他的一生涂抹了传奇的色彩。千百年后,石勒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可往事依然值得回味。毛泽东曾经对石勒作出评价,称他是兼具军事统帅能力和政治远见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这正是:
奴隶起义天地抖,不夺邺城誓不休。
中原逐鹿披皇袍,敢笑刘秀非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