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为什么要修长城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梁爽

时间:2023-01-06 08:00:00

秦始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万里长城,也留下残暴的千古恶名,可谓成也长城,败也长城。修长城是件劳民伤财、不得民心的事情,新的统治者——汉代的皇帝们显然明白这个道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步秦始皇的后尘,大做长城这篇文章呢?

这事和匈奴有关。秦朝灭亡以后,匈奴趁机南下,重新夺回河套地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刘邦和项羽忙着楚汉之争时,北方匈奴正励精图治,壮大自己。不过这时他们内部也发生了一场权力之争。

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害了匈奴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冒顿是头曼的儿子,他本是匈奴的太子,但头曼单于喜欢自己的小儿子,一心要废了冒顿,把位子传给小儿子,苦于找不着理由,就想了个办法,派冒顿到月氏国做人质。这里所说的人质是古代国与国之间,为了向对方表示友好将君王的儿子派驻到对方。当年,亲桓公和秦始皇的父亲都做过人质。两国友好的时候,人质的日子还算好过,但是两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的时候,人质的性命也就岌岌可危了。

冒顿刚刚到月氏国不久,头曼就开始发兵攻打月氏国,目的是想让月氏人因为仇恨而杀了冒顿,要说这当爹的心也够狠的,不过,冒顿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偷了月氏宝马,逃回了匈奴,头曼一看这个儿子还真不简单,人都回来了,表现又这么英勇,不奖赏也说不去,于是就让他做了 “万骑”长,虽说手里有了兵权。但是呢,冒顿心里明白,这一场生死劫难起根儿在哪儿,他虽然表面上对父亲言听计从,心里却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冒顿暗地里训练了一支几十人的亲兵,并制作了一种叫鸣镝的箭,所谓鸣镝,就是箭射出去之后会带有哨音。冒顿怎么练兵呢?他自己先把鸣镝射出去,这带着哨音的箭射向哪里,其他人就要紧随其后把箭射向同一方向,不服从的一律斩杀。有一次,冒顿突然将鸣镝射向自己深爱的宝马,有些人迟疑了,没敢及时出手,冒顿立即下令斩杀了这些人。还有一次,冒顿把鸣镝射向了自己的爱妻,又有人犹豫了,这些犹豫的人也被冒顿杀了。

这以后,这些亲兵再也没人赶违抗命令。这种强化训练中终于见了成效,有一天冒顿的鸣镝带着悠长的哨声飞向他的父亲头曼单于,部下紧随其后,万箭齐发,头曼单于就这样死在亲儿子手里。

冒顿即位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匈奴贵族的支持和信任,先后向东击破了强大的东胡,向西击败了月氏,占领河西走廊,建立起了比较稳固的匈奴政权,北方匈奴国家也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而此时的汉朝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战争创伤还没有抚平,国力薄弱,匈奴不断进犯,面对这些内忧外患,汉代皇帝又将如何应对?

公元前202年,刚刚建立政权的汉高祖刘邦正准备集中兵力收拾项羽残余势力,冒顿又趁机南侵,带兵进攻太原,到了晋阳城下。刘邦如芒在背,决定亲率大军前往晋阳会会这位匈奴首领。

在铜辊(就是现在山西沁县)刘邦首战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就是现在山西宁武)。当时正是寒冬时节,又赶上天降大雪,手下的人劝刘邦不要轻敌冒进,刘邦求胜心切,哪里听得进去?他一口气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长达7天7夜,生死关头刘邦听取了谋士陈平的计策,派人送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刘邦彻底想明白了,与匈奴斗,现在还不是时候。从此以后,他选择了休养生息,还把公主嫁给了冒顿,通过和亲换和平,另外每年还送给匈奴丝绸、粮食、酒等大批物资,一个又一个友好的信号,让匈奴放松了警惕,北部边境暂时归于平静。之后,汉朝的各位皇帝也都延续了和亲政策,与匈奴单于主动交好。通过这样的政治交易,汉朝和匈奴又能世代友好下去吗?

和亲政策,促进了中原的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暂时让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但是,从军事学角度讲,和亲只是权宜之计,并不会带来永久的和平。

事实上,在和亲政策实施的一百多年间,西汉王朝仍然经常受到匈奴的军事挑衅:公元前177匈奴左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犯上郡;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即位,汉王室虽然与老上单于和亲,但刚刚过8年,老上单于就率领14万骑兵打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直至甘泉,危及汉都长安。

面对匈奴的侵扰,汉文帝、汉景帝曾多次予以回击,并修缮了秦始皇所修筑的长城。从长安道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烽火台传递军情,加强了防务,有力地抗击了匈奴的袭扰。之后,两位皇帝采纳了贾谊、晁错等官员的建议,逐步平定了西汉初年分封诸王的叛乱,政权开始巩固下来。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他的儿子刘彻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他对匈奴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对待匈奴的战略方面,汉武帝一改以往先帝的做法。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前为了休养生息,汉初的皇帝们通过和亲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现在国富民强, 汉武帝决定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征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 (黄河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深入匈奴境内一千多里,大获全胜,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造成了匈奴内部分裂。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10万,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征伐,匈奴的军事主力基本被消灭,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这三次大举征伐匈奴,展示了汉王朝鼎盛时期的军事力量,汉武帝在征伐匈奴的同时,开始大规模地修筑汉长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发动了漠北之战。这场战役是汉朝军队深入到草原腹地,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打的一场大仗。取得胜利后,汉朝开始修筑加固河套以北至辽东的长城。在这段长城线上,主要以修缮秦万里长城为主,有的时候,在一些险要地段还增建新的长城,这样汉长城从辽东至河西一带延绵不断,形成一体。我省境内很多地方的长城汉遗址,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

汉武帝先后多次发动对匈奴的征战,同时大规模修筑长城。说到这里,不少人就要问了,既然选择了主动进攻,又何必在后防线上投入重兵?汉武帝修长城意在何为呢?

这个现象值得深思。不仅是汉武帝,秦始皇也是在决定北击匈奴的同时修筑长城,后来的明朝洪武、永乐皇帝也是如此。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以农耕为主的中原政权,并没有能力彻底解决勇猛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西汉初期,匈奴的势力很强大,而西汉的力量相对却比较弱。西汉皇帝们只能与匈奴讲和,采取和亲的策略换来暂时的和平。如果当时不和亲,下大力量修筑长城,必然会引起北方匈奴的注意你越是修建长城,就会越刺激他们下定突破长城的欲望。事实上,即便是修筑好了长城,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 想要阻止外地侵入也是不可能的。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全面强盛起来,汉武帝也就不再示弱。他断然改变了和亲政策,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强大的对外攻势中,一边外攻一边筑城,可以起到稳固后方的作用。以长城为可靠的后方基地,就能更有力地向对方发起攻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