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梁爽
时间:2023-01-06 08:00:00
2009年,在张家口市的张北县野狐岭上,文物工作者发现了一座汉代古长城遗址,称为障城,城内有明显建筑痕迹。在城门南边还发现了一座建在高地上的烽燧,这样的建筑模式在战争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障城就是塞边的小城,一般都建在特别险要的地方,既可以自我防护也可以随时观察敌人,而烽燧是古代战争报警通信的一种军事设施,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都建有一座烽燧,每座烽隧都有士兵把守,遇到敌情,他们就通过燃烧烟火来互通信号。白天燃烟叫峰,晚上点火叫燧。
在战争中,长城的作用就是这样微妙,它不仅可以发挥长期有效的防御功能,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军队南下攻击侵扰,同时还起到后防的作用,攻则可出,退则可守,在内侧还可以储备大量粮草兵器,作为后勤保障基地。
说到长城,不能不提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西欧的交流,为了巩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防御和抵抗匈奴的来袭,西汉政府先后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在这四郡的北边还修筑了两条长城,烽燧向西还延伸到今天的罗布泊地区。
这条长城就是丝绸之路的保护神,没有汉长城,这条商贸大道就不可能畅通。试想一下,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骆驼队或马队,如果经常遭遇匈奴的烧杀抢掠,谁还会在这条路上做生意啊!
另外,长城的修筑,对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长城以外的游牧民族地区当时还处于奴隶制或前奴隶制时期,生产落后,生活艰苦,汉朝在修建长城,防御匈奴的同时,也支援了匈奴的经济发展。
当时曾有人主张把归降汉朝的匈奴收为奴隶并没收其财产,但这种意见没有被汉武帝采纳。汉武帝把来降的匈奴族首领,分封侯爵后,安置在长城地区, 给他们提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汉武帝后期,修正了对匈奴的强硬政策。应该说,这种政策上的调整还是十分成功的。
汉武帝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凭借长城这个大地符号,将中国版图的横跨度确定在新疆到辽东的广大地区,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版图的这个横跨度从来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