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如何改革长城防线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梁爽

时间:2023-01-13 08:00:00

戚继光常年带兵打仗,最明白先下手为强的道理,他反对从前守卫长城的军队一味死守的做法,真正做到了主动防御,在敌人进攻之前就掌握了对方的动向,靠的就是远远近近的侦察兵,也就是明朝所说的哨探。哨探分两种,一是直接驻扎到蒙古的远哨,也是情报线上最重要的哨探;二是近哨,也叫夜不收,是长城之外一些重要通道上的流动巡哨。其实,哨探从前就有,但是戚继光发现,这部分战士最大的问题就是赏罚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谁都干得不上心,自然也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戚继光一改从前的惯例,重新设置了这样的规矩——对于军事信息传递准确的哨探,每人奖励白银百两,提拔两级。在那个年代,一百两银子可不是小钱,拿这笔钱去买米,足够五口之家好几年的口粮。如果情报出了错,或者有谁延误了信息,那也不是小事情,最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掉脑袋。哨探有赏有罚,赏罚分明,负责管理这一带的将领也承担连带责任,从上到下的变革带来了新的风气,哨探的作用也就发挥出来了,蒙古军队的军事动向全部掌握在明军手中。

戚继光经历过的一场战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年,长城喜峰口等地的夜哨和远哨发现敌人蠢蠢欲动,预谋侵犯蓟镇,东西两支部队在北边回合,眼看就要进攻喜峰口以东的东太平、台头营、石门等地。敌人刚一出动,明军就从哨探那里收到接连不断的情报,长城上的守军早早做好了作战的准备。敌人到了跟前,一看明朝军队的架势,掉头就往回走,这一仗压根没打起来。

除了刚刚提到的哨探,烽火台也能传递军情信息。戚继光镇守蓟镇的时候制定了传烽之法,还编了一段好懂又好记的《传烽歌》,让守台的士兵把它背了下来。有了这项严格的训练,烽火台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一旦发生军情,三个时辰就可以传遍整个蓟镇长城防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