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衣风》| 犹记寒光照铁衣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李芳

时间:2023-12-10 11:46:55

犹记寒光照铁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兵事连绵、动荡不安,各政权为了存活或取得霸权,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军事角逐,铠甲推陈出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明光铠从初入战场到名满天下的时代。系列专题《燕赵衣风》,今天推出第二十六集《犹记寒光照铁衣》。

公元543年,南北朝时期,为争夺北方地区统治权,一场来自东魏、西魏王朝之间的战事正在进行。前来进攻的西魏阵营中杀出了一名周身泛着耀眼光芒的大将,他就是西魏名将蔡祐,慌乱的东魏人急忙射出箭阻挡蔡祐,一时箭雨满天。而箭射在发亮的铠甲上,就像射在墙壁上一样,无法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伤。这个故事出自于《周书·蔡祐传》,原文这样描述:“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遽避之。”这是明光铠第一次出现在战阵中的记录。

明光铠没有出土实物,那明光铠长啥样呢?

湾漳墓按盾武士俑

在我省磁县县城西南滏阳河南岸发掘湾漳北朝大墓,据研究推测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墓葬。墓葬中的按盾武士俑,身着明光铠,挺胸叠肚,巍然屹立。

战国七雄中,燕国有制作优良甲胄的传统,《周礼·考工记》称“燕无函”。函,即铠甲。并解释说:“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就是说,凡是男子都能制皮甲。《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王“身自削甲札”,说明当时制甲和武器一样是国家大事,是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

汉代刘胜墓出土的铠甲,是现有考古发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西汉铁铠甲,其“鱼鳞甲”的形制,在当时是一种新式、较为进步的铠甲形制。

魏晋南北朝,冶炼技术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形成了灌钢、炒钢和百炼钢技术体系,也产生了很多制造兵器和铠甲的著名工匠。綦毋怀文,襄国沙河,就是今邢台沙河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冶金家,他总结了历代炼钢工匠的丰富经验,对古代一种新的炼钢方法--灌钢法作出了突破性发展和完善,这个方法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将近1200年。

綦毋怀文

魏晋南北朝的铠甲大多使用钢铁进行制造,制造铠甲的工匠们在摸索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工艺叫水磨。经过这种方法加工的钢铁材质不容易生锈,反光明亮,在阳光下极为耀眼。由于经过水磨后的明光铠和镜面相似。有研究者认为,“明光铠”其名称也可能取自于汉代铜镜背面所刻“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

一套铠甲从头到脚从前到后包括:兜鍪顿项、盆领(颈甲)、肩甲、胸甲、背甲、掩膊、腹吞、裙甲、髀裈(保护大腿)、鹘尾(保护臀部)、捍腰等近20个部位。

复原古代铠甲,不仅要赋予每个部位名称,还要了解每个部位的功能,这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到古人的智慧:明光铠南北朝之后逐渐出现了比如说胸板啊,肩吞腹吞等等,增强防护。装配甲片时会发现古人为了活动方便,上身部位有固定的编织方法,而下摆、下沿它一定是“下压上”那是一种非常容易活动的编织方式,这是古人的智慧。

到了唐代,明光铠因为极高的防护性能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铠甲。冷兵器时代,明光铠曾陪伴无数的将士血战沙场,在历史上留下一道道光辉的印记。如今,金戈铁马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但作为时代的一个缩影,明光铠永远见证着华夏民族的强大。

END

学术顾问:刘立军

记者:蓝宇

编辑:刘叶杨(实习生)

编审:张文锋 刘新莉

责编:刘文彪

监制:万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