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场景汇|零碳建筑如何“归零”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牛志辉

时间:2025-08-31 09:00

今天我们要带您走进雄安新区的一座神奇园区。说起雄安新区,您可能会想到拔地而起的高楼、智慧便捷的交通网络,但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一座会“呼吸”的园区——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它刚刚在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近零碳建筑技术应用大赛上,拿了零碳园区解决方案赛道的一等奖。

根据《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建筑按碳排放指标分为低碳建筑、近零碳建筑和零碳建筑三类。零碳建筑要同时满足的条件包括:碳排放强度应满足所在气候区域的近零碳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要求;碳排放强度应满足近零碳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经碳抵消后的年碳排放总量不大于零。

以创新中心为例,按照其所处位置的气候条件,对照相应标准,达到近零碳的碳排放强度应不高于19kg CO/m²a。而据国网电易数字科技(雄安)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徐慧明介绍,创新中心的碳排放强度只有16.1kg CO/m²a。这一数字是园区设计之初,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蓄能降下来的。

徐慧明提供的创新中心零碳实现路径表显示,按照2015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创新中心,年碳排放基准值为14008吨二氧化碳。通过一系列减碳措施,园区已实现显著降碳:建筑的被动式节能和建设清洁能源站,实现暖通空调系统年减碳量2400吨;采用高效节能调光灯具和智能照明系统等,实现减碳量4039吨;通过园区高效数据机房等实现年减碳量1304吨;通过大面积的屋顶光伏发电实现年减碳量1195吨。以上措施总计实现年减碳量8938吨,经减碳后园区仍有507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部分剩余排放量通过绿电交易或碳交易抵消,最终将年排放降至零。

这个零碳样本还具有可推广性。创新中心建设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园区级多端低压柔直环网,这是引入园区的环状直流电网,多个负荷端接入环线,相互之间不影响。其意义重大,光伏发电产生的直流电能原地消耗,直流电直供充电桩减少6%的损耗,还能将园区柔性可调负荷提升至园区尖峰负荷的37%,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和高比例可调节负荷方面做到国内领先。

徐慧明算过,每年园区降低系统成本857.59万元,按照2024年北京碳交易市场成交均价每吨二氧化碳74.4元计算,年节约碳交易成本为66.4万元。他们还在着手筹建电碳交易服务平台,为需求侧提供“电、碳、证”一揽子服务,包括交易、资源聚合、策略组合等。

对于雄安来说,这样的零碳建筑是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作为正在建设的全球领先智能绿色城市,零碳技术的落地和推广,能为雄安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运营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像“雄安之翼”3D打印智能建造艺术馆等项目也能借鉴其经验,推动更多区域实现低碳发展。

创新中心通过打造清洁能源低碳示范等,建成零碳园区样板,其可复制性将带动更多园区减碳、降碳,这正是雄安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为未来之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广播专栏《未来之城场景汇》即日起在河北经济广播《北方快车》节目播出


编辑:闫斯怡 牛志辉 卢相钰(实习生)

责编:刘新莉

编审:刘文彪 魏亦军

监制:刘   军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