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洋葱在线|暑期安全大课堂开讲——专家解析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破解之道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赵丽娟

时间:2025-08-12 16:55

暑假一到,不少家长就陷入“孩子抱着手机不放”的焦虑:沙发上、被窝里,孩子低头刷视频、打游戏的姿势几乎成了日常。“沉迷手机/游戏”已成为暑期家庭的高频痛点。871430,河北广播电视台生活频率群《紫洋葱在线》“暑期安全大课堂”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艳民老师,围绕“替代沉迷,激活亲子,发现多元乐趣”主题,深入解析孩子沉迷背后的原因,分享科学干预方法,为家长提供实用指引。

专题一:沉迷背后的“密码”——孩子为什么离不开手机/游戏?

孩子一到暑假就“机不离手”,真的是“不懂事”吗?孙艳民老师指出,沉迷的背后藏着多重原因,需从环境、生理、心理多维度拆解。

暑期环境的“特殊性”

孙艳民老师观察到,学校的规律作息和规范管理在暑假“缺位”,孩子时间自由度大幅提升;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时刻陪伴,手机往往成了“临时保姆”。“有家长说‘宁愿送孩子去补习班,也不想在家面对他玩手机’,其实反映的是暑期监管空白下的无奈。”孙艳民老师补充道。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驱动”

从生理上看,孙艳民老师解释,未成年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自控力本就弱于成人。游戏、短视频通过即时反馈(如通关奖励、点赞互动)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快感,容易让人“停不下来”。

从心理上看,孙艳民老师强调,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能获得现实中缺失的满足:游戏里“组队打怪”的成就感、社交平台上“被夸厉害”的认可感,甚至是逃避学业压力、人际困扰的“避风港”。“有个高一学生告诉我,现实中跟同学聊不到一起,但游戏队友一个表情就知道他情绪不好——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他沉迷的核心原因。”孙艳民老师举例说。

家庭陪伴的“隐形缺口”

“有效陪伴”的缺失是关键诱因。孙艳民老师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写作业时我在旁边刷手机就是陪伴”,但这种“同处不同频”的状态,反而让孩子感到孤独。“当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情感连接,就会转向虚拟世界寻找替代。”孙艳民老师加重语气强调。

专题二:分清“沉迷”与“成瘾”——别给孩子乱扣帽子

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焦虑:“是不是成瘾了?要不要去戒网瘾?”孙艳民老师提醒,先分清“普通沉迷”和“病理性成瘾”,避免过度干预。

普通沉迷:可控的“暑期小习惯”

孙艳民老师列出判断标准:

- 时长:每天玩2-3小时,且在完成作业、家务后进行;

- 影响:不耽误吃饭、睡觉,能接受家长的合理提醒;

- 本质:属于正常娱乐,是孩子放松的一种方式。

病理性成瘾:失控的“行为异常”

针对更严重的情况,孙艳民老师补充:

- 时长:每天超过6小时,甚至通宵达旦;

- 影响:拒绝吃饭、上学,情绪暴躁,一旦被阻止就出现心慌、呕吐等生理反应;

- 本质:已影响正常生活,需专业机构干预。

“大部分孩子只是暑期沉迷,家长别轻易贴‘成瘾’标签。”孙艳民老师温和地说,过度焦虑反而会激化矛盾,“先判断程度,再针对性解决。”

专题三:科学干预“三步法”——从冲突到合作

强硬没收手机、断网,只会让孩子更叛逆。孙艳民老师分享“非暴力干预”三步法,帮家长用沟通代替对抗。

第一步:冷静表达,拒绝“情绪化指责”

孙艳民老师建议,当孩子长时间玩手机时,家长可先深呼吸10秒,再客观表达感受:“你已经连续玩3小时了(摆事实),妈妈很担心你的眼睛和作业(说原因),刚才甚至想直接收手机(讲想法),但这样你肯定不舒服(共情),我们可以聊聊怎么调整吗?”

“这种方式既传递了关心,又给了孩子平等沟通的空间,比‘再玩就把手机砸了’更有效。”孙艳民老师解释其优势。

第二步: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给足“自主权”

“为什么制定了手机使用计划却执行不下去?”孙艳民老师反问后给出答案,关键是家长“一言堂”。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商量规则,比如“每天玩多久”“什么时间段玩”“完成哪些任务后可以玩”。

孙艳民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个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只给孩子设定底线(如“每天完成作业+1小时运动”),至于“先玩游戏还是先写作业”,完全由孩子决定。结果整个暑假“母慈子孝”,孩子反而没过度沉迷。

“让孩子参与决策,他会更愿意遵守规则——这其实是在培养他的自控力。”孙艳民老师总结。

第三步:用“替代满足”填补空虚,激活现实乐趣

孩子沉迷手机,有时是因为“没事干”。孙艳民老师建议,用符合孩子兴趣的活动替代屏幕时间:

- 好动的孩子:打球、跑步、跆拳道,通过运动刺激多巴胺分泌;

- 安静的孩子:画画、下围棋、做手工,在专注中获得成就感;

- 社交弱的孩子:参加兴趣班、社区小活动,在真实互动中找到同频伙伴。

“有个姥姥带娃的家庭,姥姥喜欢游泳,家长就办了亲子游泳卡——孩子既能陪姥姥,又能远离手机,一举两得。”孙艳民老师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

专题四:亲子互动“新方案”——用细节拉近距离

“孩子沉迷手机,有时是在求关注。”孙艳民老师点出核心,改善沉迷的关键是“激活亲子连接”,从细节处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

“感谢”比“夸奖”更有力量

孙艳民老师建议,别再说“你真棒”,试试具体感谢:“你今天主动帮妈妈扫地,妈妈下班回来看到干净的家,特别舒服——谢谢你。”这种表达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有价值”,比空泛的夸奖更能提升存在感。

给孩子“试错权”,在体验中成长

“孩子想穿高跟鞋去游乐场?让他试试。”孙艳民老师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有个家长建议孩子带旅游鞋,孩子不听,结果脚磨破了——第二天主动换鞋。“犯错是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必经之路,只要不涉及安全,就让他体验后果。”孙艳民老师说。

 

“正向激励”替代物质奖励

孙艳民老师认为,与其说“不玩手机就买玩具”,不如积累“非屏幕成就”:和爸爸打1小时篮球、跟妈妈做蛋糕,攒够积分兑换家庭出游。“有个家庭用这种方式,孩子不仅减少了玩手机时间,还主动规划旅游攻略,成就感满满。”

结语:从“对抗屏幕”到“平衡生活”

“完全禁止孩子用手机不现实,关键是帮他找到虚拟与现实的平衡。”孙艳民老师最后总结,破解沉迷的核心是:理解孩子需求,用有效陪伴填补心理缺口,用多元乐趣替代屏幕依赖。

暑假不是“对抗季”,而是“亲子季”——当孩子在现实中能找到成就感、归属感,自然会放下手机,拥抱更丰富的生活。


供稿:付佳康(实习) 

图片:表梦颖(实习)

编辑:赵丽娟

编审:史儒静

复审:孟东光

监制:刘 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