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责编:赵丽娟
时间:2025-08-18 13:30
每年夏季,随着气温攀升,烧烫伤事故进入高发期,成为威胁儿童健康安全的隐患。为帮助广大家长提高防范意识,掌握科学应对方法,8月14日14:30,石家庄平安医院(东院区)副院长、主任医师王志永受邀参加河北广播电视台“紫洋葱在线”视频号《暑期大课堂——防烧烫伤》专题直播,针对儿童烧烫伤的医学原理、急救误区及科学防治策略进行权威讲解。
特殊烧烫伤:看不见的高危伤害
王院长重点讲解了两种容易被忽视的特殊烧烫伤类型。水蒸气烫伤往往比沸水烫伤更为严重。虽然沸水温度在100℃左右,但水蒸气在接触皮肤时会释放大量潜热,实际造成的热损伤可达沸水的两倍以上,甚至会对呼吸道等方面也造成伤害。且创面初期表现不明显,容易掉以轻心,延误救治。王院长强调,一旦发生应立即用流动冷水持续冲洗15分钟以上,并尽快就医,切勿自行涂抹药物。另一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化学烧伤。王院长解释,化学物质会与皮肤组织发生持续反应,导致进行性损伤。特别要警惕生石灰等遇水放热物质,需先用干布清除残留物后再冲洗。其他化学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30分钟以上,同时要记住致伤物质的名称和浓度,这对后续治疗至关重要。王院长提醒,所有化学烧伤无论轻重都必须就医,不可自行处理。
急救误区:烧伤后涂抹牙膏、酱油不可取
直播中,王志永院长特别纠正了民间常见的烧伤处理误区。针对“烧伤后涂抹牙膏、酱油”的土方法,王院长明确表示:“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缓解伤情,而且牙膏的刺激性成分和酱油的色素会影响医生判别,延误规范治疗。”王院长进一步强调,含糖类物质(如白糖、蜂蜜等)同样不适用于烧伤急救:“高糖环境易滋生细菌,可能引发感染。”
专家建议,正确处理烧伤应遵循“冲、脱、泡、盖、送”五步法:立即用15-25℃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小心移除衣物避免撕脱皮肤,持续冷水浸泡缓解疼痛,用清洁纱布覆盖保护创面,并及时送医。
针对家长关心的“烧烫伤后水泡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王志永院长给出专业指导:“水泡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屏障,具有防止创面感染的重要作用。对于未破损的小水泡(直径小于1厘米),应当保持其完整性,避免挑破;而较大水泡或位于关节等易摩擦部位的水泡,则需由专业医护人员在严格消毒环境下处理。需要警惕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缝衣针、牙签等非无菌物品挑破水泡的做法极其危险,可能引发严重感染,是不可取的。
家庭防护:从细节入手降低风险
烧烫伤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王志永院长强调,处理创面时必须彻底清洁双手,使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轻柔冲洗伤口,避免使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切勿撕扯创面水泡或痂皮,这会使真皮层暴露增加感染风险。同时建议每个家庭应常备急救物品:如:医用无菌纱布、弹性绷带、生理盐水等,以备不时之需。
专家互动答疑:观众在线提问热点问题
直播期间,多名观众在线留言提问。针对“孩子吃饭嘴中烫伤”的案例,王志永院长指导:“立即让孩子含服凉水或冰块降温,但要注意防止呛咳。若出现水泡或黏膜破损,需禁食刺激性食物,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针对老人艾灸低温烫伤,他解释:“低温烫伤更应引起重视。虽然皮肤表面可能只是发红,但长时间低温热源会导致真皮层及皮下组织渐进性坏死。这类烫伤往往3-5天后才显现严重损伤,必须及早就医。”
此次防烧烫伤专题直播不仅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专业、实用的防护知识,更在炎炎夏日为儿童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通过专家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不仅解答了具体个案中的疑惑,更传递了"预防为主、科学施救"的核心观念。王志永院长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科学防护理念深入人心。
供稿:王可欣(实习)
图片:孟卓尔(实习)
编辑:赵丽娟
编审:史儒静
复审:孟东光
监制: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