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电时评微信公众号
责编:薛晓岩
时间:2022-02-08 23:47:02
春节期间,央卫视多台春晚轮番上演,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1月25日至2月4日期间,各类型春节主题晚会收视比重是播出比重的1.2倍,观众收视热情高涨。春节主题晚会共吸引54.510%收视用户,有3台收视率超过1%,其中,202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综合收视率达27.713%。
融合创新的文化类节目成为多台春晚的亮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采撷灵感,运用新技术呈现新精彩,特色文化在虚拟和现实、传统与现代、国粹与科技的结合中释放出新活力。
2022年总台春晚将两幅中国古画搬上舞台,动态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欣赏体验。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为灵感,身着青绿水袖长裙、头顶飞扬云髻的舞者,用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富有禅意的舞蹈动作,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典雅又不失柔美。
舞蹈融合XR、全息扫描等新型媒介技术,将《千里江山图》投影在演播厅的四周,三百六十度环绕在场的观众。唯美的舞台风格、诗性的艺术表达、飘逸的人物造型,使舞台充满中国古典艺术的典雅和传统文化的新的时代气息。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随着一幅水墨长卷展开,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将观众带入了《富春山居图》的山水之中,3D立体动画、全息等技术渲染出的水墨场景里,文人、渔父、樵夫,或在富春山水间吟咏胸怀,或在笔墨画卷里歌吟唱答。
据主创介绍,《忆江南》运用CG等特效手段提前录制。《富春山居图》上下两卷分离百年,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忆江南》用技术手段将两部分合二为一,艺术化地表达了回归的寓意。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为文艺节目注入新的视听效果,文化瑰宝的传承也同时为新技术融合带来更多创作灵感。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三星堆引发全球考古界关注。除夕之夜,三星堆超大号青铜面具在总台春晚亮相,随之而来的是创意舞蹈《金面》,舞者从现代穿越时空,在古蜀国中移步换景,前沿视效与中国古典双人舞结合,讲述了一个少女穿越千年邂逅古蜀国金面青年的故事。
《金面》采用电影化拍摄手段,结合CG设计制作和光学动作捕捉技术,将神秘的古蜀地场景与演播厅融合在一起,剧情化艺术手法让文物“活了”起来,让观众沉浸在三星堆文化的历史韵味中。
《2022河南春晚》除了延续“唐宫”等系列IP,还运用AI、实景交互等科技,在节目上尝试更多跨界融合。如《黄河泥娃》将动漫“泥娃娃”融入舞蹈中增添科技感;舞蹈《国色天香》结合CG特效,让白居易、狄仁杰、上官婉儿、张旭、宇文恺等传奇人物“活”了过来;太极创意节目《下一秒》通过镜头的影剧化剪辑,把观众带进一个玄幻的世界……
《2022河北网络春晚》中,舞蹈《光耀千年》借助新技术,直观展示了国宝魅力,节目以河北省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长信宫灯展开创作:宫灯化身精灵醒来后翩翩起舞,四周的景象不断幻化,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熊足铜鼎、错金铜博山炉、中山国铜“山”字形器等国宝一一现身。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粹,融合新技术探索贴合时代的文化表达。XR、VR、CG制作等技术与舞台融合,实现了人物、道具与虚拟场景之间的互动,为节目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虚拟技术让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以视觉化,也让戏曲节目有了新观感。江苏卫视春晚戏曲节目《粉墨》串联昆曲、黄梅戏、越剧、京剧等经典选段,使用绿背抠像合成技术将戏曲演员融入多元的场景:六角亭旁唱《牡丹亭》、组合屏风前上演《四郎探母》、字画里演绎《天仙配》、一把把红扇子包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技术的结合让经典戏曲篇章呈现出“人在画中走,画在景中游”的观看体验。
川渝春晚以传统表演形式结合虚拟现实手段,沈铁梅、陈智林等9位梅花奖得主同台献演的《梅花闹春》,虚与实、古与今、远与近巧妙转换,营造出立体视觉效果。
抒家国情怀,传时代新韵,春节主题晚会将古典美学根植于文化节目中,以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进行重新解构,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科技赋能触发“大流量”,一场场有深度、有热度的新春盛宴,成为2022新春在人们心中留存的光影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