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北》重磅推出 《带着方志寻古村·红色印记》特别节目 第二期 赤岸村: 红色古村映照鱼水深情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杨业

时间:2024-09-08 09:00:00

“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赤岸村位于太行山南部东麓、涉县县城西北5千米处。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将士与当地人民一道,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书写了一段革命传奇。

赤岸村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因其在清漳河西南岸,村西高岸处有一道红土岭,故称赤岸。据村现存的原观音庙香亭石刻记载,明正德年间就有“赤岸村”之称。

赤岸村青青瓦舍,悠悠小巷,犹如一幅江南水墨画卷,别有韵味。房屋多为毛石砌筑、砖木结构,院落依山而建,布局严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四合院,院中多是两层阁楼,冬暖夏凉。

【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二级主任科员  许帆】

根据《涉县志》记载,赤岸村位于河南店镇政府驻地西北2.3公里处,清漳河西南岸。抗日战争时期,129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太行区党委等均驻于此。

选择赤岸,是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涉县地理位置优越,而且经过一系列反顽斗争,当时国民党顽军被逐出涉县。到1940年12月,百团大战接近尾声,晋冀豫交界地带的抗战形势进一步稳固,于是一二九师司令部迁至赤岸村。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讲解中心主任  秦艳艳】

129师司令部旧址由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四合院、广场和防空洞组成。刘伯承、邓小平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小院里指挥了大小战斗战役31000多次,歼敌42万余人,收复县城198座,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

1942年,涉县发生了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是刘邓首长和一二九师的战士们抬石头、垒石堰建起了漳南大渠,结束了涉县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赤岸村村民与129师的将士们结下了鱼水深情。1938年至1945年间,全村800余口人,共腾出房屋约660间,供应军粮28.8万公斤,做军鞋2.88万双,参军战士89人,参战民兵1720人,全村百姓人人皆兵,运弹药、抬伤员、送军粮、纳军鞋,积极支援前线。

129师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向太行山挺进时只有九千多人的部队,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由129师发展而来的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已经达到30多万人。创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

赤岸村西的庙坡岭,紧邻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相距不过百米。自1986年起,刘伯承、徐向前、李达等近20位革命老首长的骨灰相继安放在此,成为缅怀之地。1990年,邓小平亲题“将军岭”,赋予了这座小山丘新的名字与深远的意义。

战火硝烟早已消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至今仍在太行山上薪火相传!

【赤岸村党支部书记 张海魁】

近几年来,我们建成了红色主题餐厅、赤水田岸、连心巷等项目,就业100余人,加快了振兴的步伐,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00万元,将党建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发力,促进乡村振兴遍地开花。

岁月峥嵘,山河依旧,红色始终是赤岸村不变的底色,依托其独特的红色资源,赤岸村走出了一条集红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国防教育于一体的康庄大道,在新时代的征程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2024年9月8日18:24

河北卫视

敬请期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