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北》特别策划《带着方志寻古村·胜利回响》第六期:山底村——“地下长城”的烽火记忆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杨业

时间:2025-09-11 09:18

【河北广播电视台 丁露彤

从峰峰矿区太行山东麓走下最后一道山坡,迎面而来的便是这个冀南小村庄——山底村。我脚下这条蜿蜒15.6公里的地道,不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抗日地道,更是一座用血泪铸造的“地下长城”。

山底村相传建于唐代,因座落在山根,一面靠山、三面环沟,而得名“山底”。早在北宋末年,村民为抵御金兵入侵,便在地下挖掘了百余处“躲金洞”。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峰峰矿区的山底村,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日军觊觎的对象。据县志记载,1940年春,日军侵占彭城,在大路口、过桥处都修筑了炮楼,在沿太行山东侧南起台子寨,北到武安徘徊南山,修筑了约80多华里的封锁沟,对抗日力量和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

1942年冬,日军向边沿村庄进行“清乡”和“扫荡”,山底村来犯日军最多时达到3000多人。为避实就虚,粉碎日军图谋,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磁武县委组织动员群众在原有“古地洞”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挖掘。

【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抗日地道景区讲解员 赵学芳】

山底村地处山岗,土少石子多,每掘进一尺,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山底村党支部召开的民兵骨干会议提出:将骨头磨成灰,地道完工要赶在敌人“扫荡”之前!同时集思广益,让有挖煤窑经验的老工人带领,投入挖地道的工作。1943年秋,山底、王看、宿风、岗头四个村庄的地道,形成机关密布、洞洞相连,退则能守、进则能攻的地下堡垒。

走进地道内,正像电影《地道战》中演的那样,吃水用的水井、喂牲口的驴槽、放衣服的衣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是极其隐蔽的地道入口。而且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

山底人民巧妙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成功粉碎了日寇数十次袭击和围剿,威震敌胆,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

山底抗日地道,在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为当时扭转战局,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它见证了人民战争伟大的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

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近年来,山底村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太行山自然资源,发展红色主题游,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国家4A级景区水平高标准升级改造。

邯郸市义井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 张茜茜

我们创建了由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中国抗战地道体验馆、太行老区民俗博物馆、军事CS基地、绿色农业采摘,以及农家乐、民宿等六大资源组成,集德育、生态、休闲、健身、科教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人民生活日渐富裕。

当我们走出地道,重见太行的青山蓝天,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觉今日和平来之不易。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这座用血肉铸就的 “地下长城”,  也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坐标。

2025年9月11日18:24

河北卫视

敬请期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