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文章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萌

时间:2021-07-12 14:27:55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并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要保持青春活力,就必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明白,必须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突出问题导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定性因素。100年来,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始终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在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深刻改变了中国。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立足于深刻变化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新的发展实际,全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原创性贡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人民立场,践行初心使命,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结合。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都以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葆为民初心,坚定人民立场,始终着眼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人民的呼声,尊重人民的意愿,汲取人民的智慧,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把握大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顺应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兴起的大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到抗日战争时期顺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大势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解放战争时期顺应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大势建立新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大势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到新时代面对世界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回答时代课题、全力完成时代任务,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发展规律,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抓准变革时机,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顺势而为,奋发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植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密切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比如,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中,获取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启迪,总结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让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让中华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让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新的活力,让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真理光芒。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执笔人:媒体党办人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