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远东漫画微信公众号
责编:王悦
时间:2024-11-07 08:31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的故事从姹紫嫣红讲到了落英缤纷,随着霜降裹挟着北风,卷走秋天的最后一缕暖阳,立冬节气到了。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开始。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是从立冬日同时开始,只有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首日,才是气象学意义上进入冬季的日子,按照这个标准,基本上只有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才符合以立冬这天作为冬季开始的说法。而“冬”也不仅仅只是表示冬天的意思,古人认为,“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农耕时代,“冬”意味着秋收结束,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贮藏入库,随着气温下降趋势加快,万物收藏,规避寒冷。
二十四节气当中,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都属于重要的节日,会有各种庆祝活动。立冬这天也会举行祭天祭祖、贺冬迎冬等活动,还常常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冬季的寒暖,有个说法叫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来不及细品秋的深邃,就已经听到了冬的脚步,行走在万木摇落的早冬,墙角处绽香的梅花比任何时候都更让我们心生喜悦,带着这份喜悦走向季节最深处,在寒冷将至的冬天里做一个热气腾腾的人。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二十四节气”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半个月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人将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这是我们古人独有的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属于我们祖先的时间哲学,至今仍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候 水始冰
立冬以后,随着冷空气不断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水面开始结冰。
二候 地始冻
立冬五天后,土壤中的水分因低温而凝冻,土地也随之冻结变硬,开始出现冻土现象。
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
“雉”俗称野鸡,“蜃”就是大的蛤蜊。到了立冬时节,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它们躲到温暖的地方去避寒,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很多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蜊,古人就浪漫地认为这些野鸡类大鸟变成了大蛤蜊。
与节气相关的各种民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立冬节气的民俗活动主要有“冬酿”、“补冬”等。
冬酿
立冬时节是酿造黄酒的最佳时期,立冬酿黄酒,是一些地区传统的节气风俗,人们习惯把立冬酿黄酒称为冬酿。立冬后,气温降低、水体清冽,此时酿黄酒,可以有效抑制杂菌繁殖,保证发酵顺利进行,而且长时间低温发酵过程,可以使酿出的酒更醇厚更柔和,具有独特的风味。
补冬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到来,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民间有立冬进补的习俗。“立冬进补,上山打虎”、“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时节农事活动已基本结束,人们相对清闲,也适合做点美食进补,只不过南北方物产不同,具体的补冬饮食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