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9-19 12:44
主持人:今天我们想聊的主题是“让初中生爱上表达”。我发现啊,现在很多家长都有同感,孩子私下里小嘴叭叭的,可能是个“小话痨”,或者在网上聊天时手指翻飞,是个“段子手”,可一到正式场合,比如课堂发言或者写作文时,就变成了“哑火”的炮仗,或者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张老师,孩子们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晓萌:“茶壶煮饺子”确实是很多孩子表达状态的真实写照。初中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瞬间低头一片,恨不得变成隐形人。青春期孩子自尊心强,格外在意同伴的评价。这类孩子通常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害怕说错、怕被嘲笑、怕老师批评。有的学生即使被点名,也只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这往往是思维逻辑梳理不畅和词汇量匮乏导致的。想法是一团混沌的云雾,找不到线头把它抽成清晰的丝线。还有一类孩子说起来滔滔不绝,天马行空,从东拉到西,听着听着就迷失了,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这是缺乏逻辑框架和焦点意识的表现。这些都是初中生在表达上最常见的问题。
主持人:张老师有没有小妙招,让同学们敢于开口,学会表达,甚至爱上表达。
张晓萌:初中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容易害羞、怕出错。所以,首要任务是创设安全环境,卸下学生的心理包袱。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即使说得不好,我也会先肯定他们的勇气,然后再指出问题所在。再者我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开放问题”,或者进行“头脑风暴”,明确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出你的想法,就是最棒的答案。”利用小组讨论,不直接让学生面对全班发言,而是先在小组内交流。在小范围内,他们的心理防线会降低很多。我会穿梭于小组之间,听到很多精彩的见解,然后鼓励他们:“你刚才这个观点太棒了,能不能代表你们组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样推举出来的代表,往往更有信心。同时我也会举办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自我和展示表达的舞台。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前分享,可以分享一篇文章、一首好诗,安利一本好书、一部电影,讲讲“我们班的‘奇葩’趣事”等等。抽签决定顺序,人人参与,讲得好的有掌声,讲得有趣的有笑声,氛围一下子就轻松了。开展辩论赛: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辩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比如“网络游戏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成绩是/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辩论非常锻炼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赢”,孩子们会拼命找论据,组织语言,效果惊人。还有表演课本剧:比如学《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分组表演。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可以用什么语气?大臣们可以用什么表情?在扮演中,他们自然而然地揣摩了人物心理,组织了语言,还加上了肢体动作,表达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主持人:具体的活动确实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建立自信。家长可以怎样说、怎样做,能够助力孩子表达能力的提升?
张晓萌:在这里我给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小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方法一,多去倾听“捧场”,少一些纠错说教。孩子兴高采烈地跟你讲学校发生的趣事,可能前言不搭后语,可能用了很多“然后然后”、“那个那个”。请你一定一定不要打断他,更不要当场纠正“你用词不对”、“语法错了”。我们的任务是:眼睛放光地看着他,认真地听,配合恰当的表情。家长的“捧场”会让孩子觉得:“我说话很有意思,妈妈爱听。”这份自信是孩子愿意继续表达的基础。至于用词和逻辑,我们可以后面慢慢雕琢。
方法二,“我是评论家”,看完一部电影,读完一本书,甚至一家人一起看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开一个“家庭研讨会”。鼓励孩子发表观点:“你觉得这个人做得对吗?”“这个故事结局你喜欢吗?为什么?”重要的是,不要否定他的观点,而是可以说:“嗯,你这个角度很特别,我是这么想的……”通过平等的讨论,锻炼孩子的思辨和即兴表达能力。
方法三,开辟“家庭脱口秀”时间,可以是晚饭后,也可以是周末的早晨,固定一个15分钟的“闲聊时间”。规则是每个人都要分享一件事,不分对错,不论长短。家长也要真诚地分享。我们可以说说工作中的一件糗事,或者看到一个什么新闻的感想。当你把自己“表达”的脆弱一面(比如也会词不达意)展现给孩子时,他会觉得,原来表达不完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压力就小多了。这是培养表达习惯和倾听能力的黄金时间。
方法四,一起看《主持人大赛》、《奇葩说》、《脱口秀大会》等优质语言类节目。不是光看热闹,而是拆解学习。看到关键处或精彩处可以暂停一下,讨论:“你觉得他刚才那个观点为什么能说服你?”“她讲这个故事时,哪个词用得特别妙?”甚至可以玩“角色扮演”,模仿是学习的捷径,模仿一段新闻播报或者电影台词,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情感。
而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尝试“3F”法则:Fact(事实)- Feeling(感受)- Finding(发现)这是一个万能表达公式,让你瞬间有话说,而且说得有条理。比如老师让你谈谈对一场篮球赛的看法。Fact(事实):“刚才那场球,我们班最后30秒落后2分,但小A抢断成功,传给了小B,小B投进了一个三分球。”(感受):“当时我心都快跳出来了,简直不敢相信,特别激动,特别自豪!”Finding(发现):“我觉得这场比赛让我看到,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团队合作真的太重要了!”你看,这样一说,是不是既清晰又饱满?平时聊天也可以试着用这个结构。
如果说口头表达是“散步”,书面表达有点“跳舞”,要求更高,也让很多孩子头疼。尤其是作文,简直是“千年老大难”。
有的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总觉得生活枯燥,没什么可写的。有的同学作文类似“流水账”,“早上我起床,然后刷牙,然后吃早饭,然后去上学……”平铺直叙,味同嚼蜡。这是缺乏详略安排和细节描写意识,不懂得捕捉和放大动人的瞬间。有的“假大空”,文章里充满了“多么美丽”、“非常感动”、“太开心了”这类空洞的词语,但读者完全感受不到到底怎么美、怎么感动、怎么开心。有的“结构散乱”, 前言不搭后语,段落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想到哪写到哪。还有的同学“书写与卷面惨不忍睹”,这个虽然看似是表面问题,但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和写作心情。字迹潦草、涂改混乱,有时候连自己都看不懂写的是什么。
主持人:同学们在书面表达中出现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张晓萌:表达就像练武功,先要积蓄内力,才能发力出招。这就涉及到“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我们先说“输入”——如何让孩子有话可说。
首先建立个人的“写作素材库”。我们写作的素材大多来自于个人生活经历或者阅读学习。我们要做生活的“收藏家”,学会观察,多加记录。每周至少做三次“五感”观察记录。比如:“今天放学,我用鼻子闻到了食堂飘来的糖醋排骨的酸香味;用耳朵听到了篮球场上球鞋摩擦地面的吱嘎声;用眼睛看到了夕阳给教学楼镀上的金边;用手摸到了雨后树叶上那颗即将滴落的冰凉水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不是贫乏,而是他们关闭了接收信号的天线。家长可以带孩子多“见见世面”,这个“见世面”不一定是环球旅行。周末去菜市场看看不同的人怎么讨价还价,是世面;去博物馆看看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是世面;甚至一起做一顿饭,观察西红柿炒鸡蛋的过程,也是见世面。准备一个“素材本”,把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话、看到的震撼的场景记下来。这些鲜活的语言和观察,都会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的表达素材。在阅读学习中,定期积累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比如“亲情港湾”、“校园趣事”、“自然风光”、“社会见闻”、“历史人物”等。写作时,就像打开一个百宝箱,按图索骥,方便快捷。
其次,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量的同时重视书籍质量。如果把写作比作“做一道菜”,你读得越多,你的“食材仓库”就越满。如果你只读过两本书,你的仓库里就只有西红柿和鸡蛋,那你最多只能做个西红柿炒蛋。但如果你读了三百本书,你的仓库里就有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各色蔬菜、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料调味品。那么当你想“做一道菜”(写一篇文章)时,你就能信手拈来,组合出无数种可能。阅读量决定了你写作素材的广度与多样性。大量的阅读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无数优美的词句、多变的句式“内化”到我们的脑海中。写作时,这些积累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仿佛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广泛的阅读也能让我们看到无数种讲故事的方法、文章结构的安排(比如倒叙、插叙、多线并行),当我们自己下笔时,就有了可以借鉴和模仿的蓝本。然而,并不是所有印刷成文字的东西都值得花大量时间去读。“垃圾食品”吃多了,只会损害健康的味蕾和身体。同样,低质量的文字看多了,也会败坏语言的品味和思维的能力。我们要选择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从最感兴趣的类型入手,可以从青少版、编译版过渡到原著全本,很多名著有改编电影,可以看完书再观影,对比讨论,加深理解。比如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可以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百首;喜欢外国文学,可以看《老人与海》《小王子》《哈利波特》系列;喜欢科幻,我们可以看《海底两万里》以及刘慈欣的书籍;喜欢历史,我们可以选择人物传记以及《明朝那些事儿》等。对于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读好书”就是在与高尚的灵魂对话,是在主动选择一位优秀的“人生导师”。这份滋养,会让我们的文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诚、善良和美好,这才是写作最打动人的力量。
最后,在家庭中打造“沉浸式”的语文环境。在家里,可以随时播放一些诗词赏析、散文朗诵的音频,当作背景音乐。饭后一家人一起看一集《中国诗词大会》或者《典籍里的中国》,看完随便聊聊感想,这就是最好的文化熏陶。
主持人:有了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具体来说,有了这些输入的积累,怎样才能更好的输出呢?
张晓萌:第一,如果觉得写长篇大论太难,刚开始我们可以写降低起点,克服写作恐惧,写“一句话日记”,就是从一句话开始。比如:“今天食堂的土豆炖肉里,我只找到三块肉,悲伤逆流成河。”“数学老师今天表扬了我,太阳是从西边出来了吗?”这句话要有趣,有细节,有情绪。坚持下来,你会发现,积累了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当然我们也可以写书评、影评,发在豆瓣、朋友圈,获得同龄人的点赞和评论,是巨大的正向激励。甚至“写弹幕”,一起看视频时,鼓励他把吐槽和感想用精炼的语言写成弹幕,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文字训练。
第二,要掌握文章写作的基本结构。文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开头点题定位:点出题目,确定下文的写作方向。中间承上详写:沿着首段确定的写作方向,把事情写清楚,突出重点,体现中心。注意分段,注意使用概括性语言或总结性语言。最后结尾照应深化:注意与开头段落照应,点明中心。
具体来说,开头我们可以用诗词或者歌词的形式引人入胜,也可以开门见山,点出主题,比如《背影》《春》《散步》或者设问式引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比如“你见过能一口吞下三个汉堡的‘淑女’吗?我同桌就是。”还有一种是以场景式开篇,画面感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中间内容要充实、饱满,这里就要用到我们口头表达里说的“3F”法则,把事件、感受和发现写具体。多问几个“怎么样”和“为什么”。例如写“我很紧张”,不要直接写“我很紧张”,要写“我的心像揣了一只兔子,咚咚咚地跳个不停,手心里全是冷汗,感觉呼吸都有点困难。”这就是“怎么样”。中心要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选择的事例也要分清主次,选取其中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做到详略得当。同时要注意:(1)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在几件事中体现的人物性格要和谐、统一。(2)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在一篇简短的作文中要用几件事写一个人,不可能将每一件事详细叙述,因此一般可以采用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做到详略得当。 结尾要点题照应,简短有力,回味无穷。我们可以总结感悟,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引人深思。比如“这件事真让我难忘啊”这样的结尾,就不如抒发感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之后依然选择坚持。”
第三,运用具体描写方法,展现人物和事件特点。初中生的写作主要文体是记叙文,学会写人记事。我们就需要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让文章鲜活起来。写害怕这种心理,有的同学只会写他很害怕。有的同学则会写,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嘴唇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手心沁出了冷汗,死死地攥着衣角,脚步悄悄地往后挪了半步。通过描写具体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害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我们在描写时,多种感官的调动,同样可以使文章生动鲜活起来。写春天,不要只写“花开了”(视觉)。加上“微风带来青草和泥土的清香”(嗅觉)、“蜜蜂在耳边嗡嗡地忙碌着”(听觉)、“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触觉)。写妈妈做的菜,不要只写“很好吃”。写“红烧肉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听觉),浓郁的酱香味钻进鼻子(嗅觉),夹起一块,颤巍巍、油亮亮的(视觉),放到嘴里,入口即化,甜中带咸(味觉)。”这样写,文章一下子就立起来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第四,莫忘真情实感,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撼动人心的关键点。不是有一句俗话,真诚才是必杀技,真诚的表达胜于一切技巧。在写作时,养成写真事,讲真情,以情动人的写作标准,只有选择自己熟悉、有感情的人物来写,才能使写作过程表达出真实、感人的情感,文章才能显得畅达,在确定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有很多材料可选,不会出现挖空心底,倍感吃力的情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多加记录,还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将人物特征存于心中,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帮助我们选择到合适的人、合适的事作材料,也能准确地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好的特点和主题,使文章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第五,跟着教材学写作,进行仿写练习。模仿是学习的起点,教材选取的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入选教材的文章,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范文”。我们可以模仿课文的语言,也可以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结构,甚至课文的情感表达和主题立意。比如记叙一件事学《散步》(开篇点题-插叙原委-出现分歧-解决分歧-首尾呼应);记叙多件事或以事写人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和做》(开篇点题-点明特点-记叙事情-过渡句段-点明特点-记叙事情-总结照应);记叙一场活动学《安塞腰鼓》(开头、结尾对比突出,中间分侧面具体描绘,一个侧面用一个概括句或感叹句提示层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学《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感悟事物)
其实归根结底,表达的本质是思想的输出和交流,它的前提是输入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度,而它的催化剂是安全和愉悦的环境。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就像是游戏里的“小任务”,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挑着喜欢的去玩、去尝试。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成为孩子最忠实的听众、最真诚的读者,为他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喝彩。当表达不再是任务和负担,而成为一种分享和享受时,爱上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当一个孩子发现,他的声音被听见,他的文字被看见,他的思想被尊重,他自然会爱上表达这件事。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孩子们打破“茶壶”的壁垒,让他们的思想如饺子般欢快地跃入生活的沸水,最终端出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精彩作品!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讲究效率、标准、流水线;而农业讲究的是依循时节、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让一个孩子爱上表达,同样如此。它无法速成,没有标准模板。它需要我们家长付出无比的耐心和智慧。也许他不会立刻变成演讲冠军,也不会篇篇作文都是范文,但只要他愿意在餐桌上分享见闻,敢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乐于在日记里记录心情,这就是成功的表达,这就是爱上了表达。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听众和最温暖的伙伴。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牛作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