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9-20 19:06
语文虽然是我们的母语学科,但很多孩子会觉得语文似乎是一门“玄学”,付出与收获不一定成正比,分数很难像数理化那样快速提升。今天邀请石家庄一中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河北省模范教师、河北省“书香园丁”、石家庄市首届语文首席教师李凌起分享“如何学好语文”。
主持人: 李老师,您怎么看刚才我们说的孩子们和家长的困惑?
李凌起:在我看来,这种困惑本质上是一种功利性的表现。当我们把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考试层面,我们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变得功利和痛苦。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当我们站在较低的功利性境界上看待语文时,认识必然会大受局限,学习也必然会变得短视,在患得患失中,语文也就变成有些难以捉摸的“玄学”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更高境界上认识语文学习的核心意义。
主持人:语文学习的核心意义究竟是什么?
李凌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术界有很多探讨,按照现在新课标的说法,语文学习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提高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这种素养具体体现在表达、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
首先,语文学习能够提高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我们如何思考,决定了我们如何表达;反之,我们如何表达,也在塑造着我们如何思考。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一种更清晰、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再就是,语文学习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共情能力。说通俗些,学好语文可以让我们活得更有趣,也让会让我们变成一个更有趣的人。
第三点就是,语文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语文是中华文明的DNA,学好语文,就是在精神上“认祖归宗”,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学好语文,最终是为了成为一个更有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文化厚度的“人”。考试,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终极目标。
主持人:李老师一说,让我们看到了语文学习的更高境界。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要想学好语文,最基础、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什么?
李凌起:如果只能选一个,那我毫无疑问会选择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切的语感、词汇、素材、见识、思想,主要都来源于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它就像吃饭一样,是精神上的“进食”,是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主持人: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困惑在于,很多同学也在读书,为什么语文水平不见提高呢?
李凌起:从阅读目的上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一种“消遣性阅读”,一种是“学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往往追求的是刺激和快感,在这一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读者是被内容牵着走的,缺少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从语文学习角度收获较少。而“学习性阅读”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读者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寻找方法,搜集信息,加工思考,当然也就能有更大的收获。要想让阅读产生更多的收益,我们不妨将单纯的“消遣性阅读”有意识的向“学习性阅读”进行转化,比如,读完一本喜欢的消遣书后,可以主动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书评,这样就能将纯粹的娱乐转化为有收获的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是读屏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它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而“碎片化阅读”又多属“消遣性阅读”,它也正越来越多地占据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我们要主动引导学生将“碎片化阅读”更多地转化为“学习性阅读”,比如让学生在碎片化阅读中发现兴趣点,然后引导他们去搜索相关的文章、书籍进行深度阅读。
主持人:您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比较好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吧。
李凌起:第一,阅读要“营养均衡”。一方面要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现当代作品,一方面要涉猎历史、哲学、科普、时评等非虚构类文章。比如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小说,也推荐学生阅读《上帝掷骰子吗》这样的科普作品和《人民日报》中的时评。
第二,阅读一定要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有效阅读一定要伴随“勾画圈点批注”。遇到好的词汇、句子、段落,要画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疑问或点评。这个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深度对话的过程,是把书上的东西内化为自己东西的关键一步。
第三,阅读要伴随后续的“整理”。我强烈建议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阅读札记本”或“素材本”。把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人物事例、思想观点分门别类地抄录下来,并时常翻阅。这不仅是宝贵的写作素材库,更是一个思想积累的过程。
第四,阅读一定要分享。读完一章或一本书后,尝试向别人复述核心内容,分享是一个很好的内化过程,也是一个语言组织与强化过程。
在这里顺便也给家长提个建议,要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的方法就是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读什么你也读什么,边读边跟孩子交流、讨论。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进入北大的。如果您是高三的家长,不妨帮助孩子阅读,你可以把您读到的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打印好,放在孩子的书桌上,不必强求,只要孩子看了就有收获。
主持人: 刚才咱们谈了阅读,写作更让很多同学头疼,同学们头疼的原因有什么?
李凌起: 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话题。很多同学对写作感到头疼,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没的可写,二是不知道如何写。
先说如何解决没的可写的问题。写作根本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没的可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思考。因此,要想有的可写,首先就是要找到“我们自己”。就拿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说,命题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命题者让我们书写的是我们在这个特殊节点上的感受和思考。我们要想有的可写,就要让自己回到80年前,去感受当时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付出的牺牲,进而再重回当下,思考自己在新时代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当我们找到了自己,调动起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思考时,自然就能写出有激情、有力量的文章。今年有一篇名为《飞鸟之歌》的作文,得了满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那种深沉的情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思考,非常令人动容。
如何才能在写作时“找到自己”呢?办法很简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情感体验的人,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贾平凹先生有一篇散文《丑石》,一块在别人眼里那么不起眼的丑陋的石头,他却到从中发现它的不平凡,看到它的美,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这就得益于他的观察与思考。
再说如何解决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写作技巧问题。写作技巧需要我们学习。学习谁?首先是课本,这是语文专家为我们精心挑选的最好的学习资源;其次是你自己读到的你喜欢的文章,还有老师提供的范文。怎么学习?模仿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找一篇文章做范本,试着用他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写一篇相似主题的文章。比如,学了朱自清的《春》,你就去写一写你眼中的《秋》;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你就试着写写自己的亲情故事;读了一篇人民日报的时评,试着用他的方式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模仿之后就要建模,也就是通过实践,总结出若干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型,如从哪些展开描写,如何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等。你如果能够成功建模,你也就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到了这一步,你就不会因为不知如何下笔而苦恼了。
主持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了阅读和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学习语文,让语文“活”起来呢?
李凌起: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真正做个有心人,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很有趣,语文学习也同样有趣。
先讲一段我的切身经历,前天刚参加了一个学生的婚礼,证婚人讲话时,说要送给新人三个词,一是珍惜,二是感恩,三是奋斗,然后洋洋洒洒地展开了一篇祝词,这不就是一种很好的作文结构方式吗?其间,他还祝福新人“爱情永如丽日晴天,总有燕语呢喃,总是阳光灿烂;幸福就如一树一树的花开,开到地老天荒,开到海枯石烂”这不就是很美的修辞吗?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场景,只要用心,你就时时刻刻有收获。
比如,看电影、看视频、看电视,这些都是集视觉、听觉、叙事和思想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本,里面的台词、画面,传递的情感,表达的思想,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资源。
比如,与人深度交谈。听别人如何讲述一件事、阐述一个观点,学习他们表达的条理和技巧;同时也努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口头作文的最佳练习。
再比如,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你站在黄鹤楼上,才能真正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当你走在苏州园林,才能理解什么是“移步换景”。实地探访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而具体。
甚至,刷抖音也可以成为学习。看一则新闻下的高质量评论,分析他们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听一些知识类博主的讲解,学习他们如何把复杂知识用通俗有趣的方式讲出来。问题的关键是要始终有一颗时刻都在学习、都在思考的心。
主持人: 非常认同,语文学习真的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聚焦一个具体的难点——古诗文。这也是很多同学的“噩梦”,同学们感觉字词晦涩,离现代生活太远。李老师,学习古诗文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李凌起:古诗文之所以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被字词所困,当学生陷在枯燥的字词记忆中时,自然会对古诗文望而却步。当然,这也和我们偏重字词的教学方式有关。要想学好古诗文,我想首先要挖掘出古诗文中的“趣”,学生有了兴趣,再难的内容也就变得容易了。这种“趣”是故事,是情感,是道理,是其中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怎么挖掘古诗文中的“趣”呢?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带古的方法,比如学生看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雄故事之后,再给他提供一些正史资料进行辨伪,让他们明白真正温酒斩华雄的是孙坚,真正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对古文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就是在学习古文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阅读起来更加轻松。比如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学习杜甫的《蜀相》可以先让学生阅读黄裳的《草堂诗魂》等等。
再就是想象与还原。文言文语言精炼,留下了大量空白。我们要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读《鸿门宴》,要在脑海里“演电影”,想象项庄舞剑时的紧张气氛、刘邦等人的神态动作。有了画面感,理解感和记忆都会加深。
当然,学好古文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朗读。古诗文学习有点有学外语相似,也需要语感,读得多了,自然就会熟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并且还能领会古诗文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人:您提到的方法都非常注重“理解”和“感受”,而不是死记硬背。现在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值很高,但同学们常常感觉“答案我都懂,但就是答不到点上”或者“理解的和标准答案总不一样”。如何提高应试的阅读能力呢?
李凌起:考场阅读和平时的阅读的确有所不同,他的目的性更强,对阅读时间的限定更严格。所以也要有一定的技巧。从命题角度来看,命题者是不会难为考生的,所选文章一定适合学生水平,命题指向也一定会非常清楚。所以考场上最重要的方式是依题阅读,通俗点说就是“顺杆爬”,题目的要求其实就是命题者给我们提供的阅读指向标,我们要按命题者的指引去读。具体说,在考场上,我们的阅读要分两步走,要先整体通读,再依据细读。其中的关键是第二步依题细读。在这一过程中,要先仔细审题,看清题目中的命题者的要求,明确具体问题,然后确定阅读的区间,进行精读。这样阅读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至于如何精准作答,对于一般的理解性题目,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见兔子不撒鹰。”至于考查更高阶思维的题目,那就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了,时间关系这里不细讲了。
主持人:咱再说说另一个考试重头——作文。考场作文和平时的随笔写作肯定不同,它有时间限制、有主题限制,如何在考场上快速写出一篇好文章?
李凌起: 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需要一些高分策略。这里我简单地强调三点。
一是审题立意一定要准确。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仔细读题,圈出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你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二是结构要清晰。无论写什么文体的文章,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清你的行文逻辑。
三是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这是隐形的分数,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和耐心。
主持人: 听了李老师的分享,感觉到学好语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年龄段的同学们,您跟我们说说学习建议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李凌起: 确实应该有所侧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趣”和“积”。核心是培养兴趣和积累习惯。通过绘本、童话、寓言等有趣的故事,让孩子爱上阅读。鼓励他们大声朗读,背诵一些浅显优美的古诗。写字工整、词汇积累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不要过早地用枯燥的语法和答题技巧扼杀他们的兴趣。
初中阶段:重在“法”和“广”。开始系统地学习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构建知识体系。阅读范围要广泛拓展,从儿童文学走向中外名著、人物传记、科普文章等。要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并养成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写作上,从记叙文向简单的议论文过渡,练习把一件事讲清楚,一个道理说明白。
高中阶段:重在“思”和“深”。重点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阅读要追求质和深度,能啃一些有思想深度的理论性、哲学性文章。写作上,议论文是主力,要求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新颖深刻。要关注现实,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学好语文没有捷径,但它可以让你看到世上最美的风景,只有通过阅读、积累、体验、思考,你才能在语文世界收获自由与富足。请保持热爱,持续投入!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牛作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