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的“798”:日暮秋烟起 “清风”徐徐来

来源:沧州日报

责编:张洁

时间:2019-10-09 14:51:53

书馆、美术馆建起来了,公益课、主题展开起来了,传统技艺现场展示,各种活动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的艺人来到这里……已经举办了两个多月的清风市集,不断出新,精彩连连。这里,俨然成了沧州的“798”,古老而现代,惊艳了时光,吸引市民纷至沓来。

南湖公园西侧,运河岸边,闲置已久的沧州市无线电二厂,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重焕生机——一群热爱生活、有理想、有情怀的手工艺人聚在一起,自发成立了清风市集,传承传统工艺,弘扬大运河文化。

市集自7月20日开张以来,每周六18时至21时,“清风”准时而至,吸引了大量市民与艺人的关注。如今,市集举办已经两个多月了,又添了哪些新变化?咱们一起逛逛吧!

艺人现场展示 市民深度体验

又是一个周六,夜幕降临,市集渐渐热闹起来。

市民们瞧瞧这,问问那,每一处都透着新鲜,每一处都觉着亲切。几乎在同时,他们被市集上一个忙碌的身影吸引住了。

他是市集发起者之一——张立民,一位高级陶艺师。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他将现场展示制陶过程中的拉坯、制坯工艺。

这是清风市集的新项目,艺人现场展示,拉近市民与传统技艺的距离。张立民一边展示熟练的拉坯技法,一边向围拢在身边的市民讲解陶瓷知识。“希望借此让大家真正参与进来,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手艺,喜欢上传统手艺。”张立民说。

眼瞅着一团泥巴在艺人手中旋转、成型,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盏茶碗,一旁的王梓枫小朋友忍不住拍手叫好:“今天才知道,爷爷的茶碗居然是这么做成的呀!”

清风市集成立至今,集结了三四十位来自沧州、天津、保定等地的手工艺人,涉及金缮、陶艺、篆刻、雕刻、插花、布艺、胡琴、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传统工艺,弘扬大运河文化,一直是艺人们的初衷。

公益课通俗易懂 主题展精彩荟萃

清风市集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夜幕下,被灯光点亮的清风美术馆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艺人们送给市民、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张立民说。

清风美术馆每周六开馆,这里除日常展出艺人们的作品外,还会定期举办清风传统艺术课堂,艺人们通过公益课的形式,向市民们展示、讲解传统技艺。

“传统艺术课堂已经举办了3期,在市集开始前一小时进行,每次都有二三十位市民参与。”市集发起者之一马静说。

“别看课堂主讲老师都是市集艺人,可专业水平却不低。”聊起主讲阵容,马静底气十足,“讲解篆刻知识的李宝唐,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介绍陶瓷历史的张立民,是高级陶艺师;教授插花技艺的张玲玲,是中国插花协会会员……”

传统艺术课堂开课以来,市民张福清几乎期期不落:“老师们的水平都很高,所讲内容既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专业性,类似的课程,在社会上并不多见。”

眼下,艺人们正为即将举办的“茶与茶器”展览忙碌着,这将是清风市集举办的第一个主题展。

“活动旨在通过某个主题,把各种手艺联系在一起,艺人们拓展思路,各门类艺术创新融合,相互提高。编织毛线鞋袜的老师,想到了编织茶垫、茶包;雕刻葫芦的老师,想到了茶叶罐……”张立民说。

“无论是美术馆的日常展出,还是传统艺术课堂、主题展,都是艺人们展示手艺的舞台,提高技艺、开拓思路。今后,我们还会不定期举行各种主题展。”市集艺人高立云说。

众筹一座书馆 细品文化味道

带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清风市集以其特有的沧州地域文化特征,迅速点燃市民对本土文化的热情。怎样进一步提升市集内涵、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成了手艺人们考虑的头等大事,他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众筹清风书馆。

沿着充满历史感的工厂小径前行,市集的喧闹声渐行渐远。映入眼帘的,是艺人们为市民歇脚、“充电”准备的清风书馆。

这是厂区内一间120多平方米的老厂房,艺人们把它租了下来,不做装饰,保持建筑本来面貌,就连那些废弃已久的桌椅板凳也搬了过来,或装饰、或实用,总之,这里的一切都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艺人们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图书,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募得各种书籍、资料500余册。“市民在这里可以免费阅读图书、了解厂区历史,还能购买到带有沧州元素的明信片。”张立民介绍,书馆开馆日暂定为每周六,未来会酌情进一步扩大时间。

“在整理书馆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不少‘老物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饭票、无线电二厂的旧资料,还有一份1948年至1968年的沧州一中校友录……今后会考虑以此搞一场展览,名字就叫‘二厂记忆’。”马静说。

清风市集的内容正在一点点扩容,精彩越来越多。网友“志梅”是无线电二厂的退休职工,在清风市集的微信公众号中,她留言道:“之前,我总回避回到这里,因为它曾经的辉煌,也因为它之后的破败。但现在,我每周都盼着回到这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