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技”吴桥丨“筑”一座杂技的“文化方舟”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责编:陈可

时间:2025-09-14 20:23

视频制作:沧州广播电视台

“运河畔起杂技堂,九秩亩间藏旧章。千年绝艺承今古,四海宾朋共赏光。”当吴桥杂技博物馆的轮廓在大运河畔逐渐清晰,河北沧州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闫岩的脚步,仍每天穿梭于这座占地99亩的建筑群中。从一纸蓝图到主体落成,从资料征集到科技布展,她既是这座“杂技活态档案馆”的见证者,更是千年杂技文化的“摆渡人”。

吴桥杂技博物馆作为一座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专题场馆,即将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期间,以“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展”和“大运河非遗联展”的姿态迎接各界嘉宾。这一切的背后,凝聚着闫岩与众多吴桥人多年的执念——“在吴桥建一座杂技博物馆,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早年间,闫岩便带领团队为博物馆的建设多方奔走:他们四处征集老道具、深入挖掘技艺背后的故事、整理散落的杂技资料。“我们一直有个梦想,要把吴桥博大精深的杂技文化,完完整整地展示给世人。”在她眼中,这座博物馆从来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吴桥杂技不只是吴桥的,更是河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博物馆,正是让这份文化跨越地域与时空的桥梁。

为了让千年杂技“活”起来,闫岩和团队在布展中注入了大量巧思。他们以科技为非遗赋能:让明代《明宪宗行乐图》中的杂技人物“动”起来,使观众能够沉浸式感受古代杂技的热闹场面;在杂技民俗展区设置互动体验环节,年轻人可以点播内容、深入了解;就连杂技行话“春典”,也被收录进多媒体系统,让游客们能以“杂技角色”的视角,触摸技艺背后的深厚内涵。

如今的闫岩,早已将博物馆建设从“工作”转变为“事业”。馆内征集来的每一件实物,她都希望挖掘出更多幕后故事;联系上的每一位杂技名人后代,在她眼中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拼图”。“博物馆开起来只是开始,我们要不断补充内容。能展示的,要让中外嘉宾看见;暂时展示不了的,就用于学术研究。一定要把这些文化遗产留给后代,传承下去。”闫岩说。

当大运河的水静静流过博物馆前,这座正在不断成长的“文化方舟”,正承载着吴桥杂技的千年记忆,也承载着闫岩与团队的坚守——让非遗走进大众,让世界看见中国杂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人民网河北频道

沧州市委宣传部

沧州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