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张子薇
时间:2025-10-09 19:06
夯实"硬支撑",提升"软实力",激活"新引擎",今年以来,我省紧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系列报道《重点项目 一线调研》,今天走进石家庄、秦皇岛,看强化基建投资"稳定器",为经济发展添动力。
本台记者 赵永鑫:
我现在是在秦皇岛发电公司"等容量替代"热电联产项目的施工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项目的火电机组安装工程已经全部完成,马上进入调试阶段,今年12月底两台350兆瓦的火电机组将全部投入运行。
项目总投资28.95亿元,占地面积137亩,主要建设2台350MW高效超临界燃煤发电供热机组。投产后,可实现供热能力819MW,满足180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
国家能源集团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辛志广:
一个是机组的发电能力较原机组提升了60%,供热能力在原机组的能力上是翻倍,同时因为新的这两台机组属于新一代煤电机组,这样的话给当地周边30公里以内的一些工业企业提供工业用汽,也是给当地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
辛志广告诉记者,项目较原定计划提前一个月开工,而项目的加速推进正是得益于秦皇岛市推行的"双容双承诺"机制,施工许可分段办理,可以边建设、边审批,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国家能源集团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辛志广:
特别是在一些比方说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这些证件的办理程序上给我们集约办公,提高效率,减少了我们的跑办的审批的时间。
行政审批"减法"换来企业发展"加法",以承诺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降成本,对可容缺受理的材料,实行容缺办理,"先批后建"改为"先建后验",秦皇岛市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目前已为8个项目开展容缺承诺审批服务,手续办理平均缩短26天,审批效率提升80%以上。
秦皇岛市西港新城开发建设办公室三级调研员 张魁:
我们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从项目谋划开始,全链条跟踪服务,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服务的高热度换取项目建设的高速度。
本台记者 李夕雨:
我身旁这条渠道就是石家庄市东南退水明渠,它的长度约 31 公里,历时7个月建设完成,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作为石家庄市防汛排涝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建成可以解决石家庄东南片区约 180 平方公里的雨水排放出路的问题。
东南退水明渠项目总投资42亿元,起点为环城水系环山湖,由北向南途经高新区、栾城区、赵县,最终汇入洨河。建成后最大排水能力可达每秒165立方米。这条"城市排水动脉"的建成,助力石家庄东部防洪排涝能力迈上新台阶。
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 杨茜:
石家庄的这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如果我们没有退水出路的话,我们的雨水降下来也会积存在我们的排水管网内,它是排不出去的。它(退水渠)建成以后,弥补了我们城市的一个短板。
石家庄高新区八方村村民 王建晓:
之前,我们村里下大雨,积水比较严重,基本上都过了膝盖了,这个水渠建成之后,情况明显好多了,骑车子、电动车都基本上没问题了。
和传统混凝土浇筑不同,整个渠道根据沿线情况,因地制宜分段采用了不同的设计结构和断面形式,八方村段就是由一个个装满石头的"大笼子"铺设而成,这种设计的背后正是"海绵城市"的生态建设理念。
石家庄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 杨茜:
有些段落为混凝土渠道,它光滑平整,确保了雨水的高效下泄。而有些则采用了石笼网工艺,采用石块砌筑的生态透水结构,可以达到雨水自然下渗的效果。
这些"石头笼子"不仅可以促进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在暴雨高峰期还能发挥"缓冲带"的作用,通过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减轻排水系统瞬时压力。同时,石笼的多孔结构还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随着时间推移,人工渠道将自然演变为一条生态廊道,实现从传统排水设施到绿色基础设施的多功能升级。
石家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市政管理科科长 亓鹏:
我们将继续加强东南退水明渠的智慧化监测和常态化管护,充分发挥其排水防涝和生态综合效益。
大力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推动全省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5年,我省"基础设施"领域重点项目共有95个,总投资617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