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之城”崛起新产业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责编:苏红岩

时间:2025-09-05 17:37:16

半月谈记者 李凤双 秦 婧

依托冬奥场馆、竞赛组织人才储备等冬奥遗产,近3个赛季承办国际级、国家级雪上赛事数量持续领跑全国;新能源并网规模从842万千瓦跃升至4243.5万千瓦,居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地级市前列;全市建成投运通用算力1.75万P,智能算力25.55万P,数据中心平均PUE约1.21,普遍低于1.25,处于全国最好水平序列……

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张家口这座冀北城市举世瞩目。如今,赛事的余晖仍未褪去,崭新的风口已经来临:这座“冬奥之城”正通过冬奥遗产转化、绿色能源革命、数字基建先行等多重驱动,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冷资源”转化“热经济”

当晨光为“雪如意”的流线型脊线镀上金边,这座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正以翩然之姿勾勒出后冬奥时代发展新图景。张家口市立足冰雪资源,以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构建起“赛事引流、融合增效、全域繁荣”的递进式发展链条,将冬奥遗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赛事IP是激活消费的核心引擎。2024-2025雪季,崇礼区举办国际级雪上赛事7项、国家级赛事17项,分别占全国同类赛事总量的39%和48%。“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我们谋划实施冬奥场馆适应性改造项目28个。”张家口市体育局副局长黄建军说,为解决冬奥场馆赛后利用难题,当地不断拓展冬奥场馆业态功能,形成“赛事牵引、多元业态、四季运营”的良性发展循环。

如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三大竞赛场馆夏季变身户外运动综合体。冬奥村则转型为银发旅居目的地,配套适老化设施。“今年上半年我们举办92项赛事和265场活动,实现综合经营收入6740.6万元。”崇礼奥林匹克公园运营方张家口兴垣体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力涛介绍,26个融合创新项目正推动赛场向综合生活空间升级。

高水平赛事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力。已连续举办9届的崇礼168超级越野赛成长为“中国越野跑殿堂级赛事”,2025年吸引超1万名选手参加,3天赛事带动崇礼接待游客17.04万人次;大境门古长城越野赛吸引6000多名选手参赛,直接引流近13.6万人;今夏举行的环草原天路自行车认证赛汇聚2000余名骑行爱好者,赛事经济效应持续释放。

“现在四季都能来张家口游玩。”这是北京游客张薇的感受,折射出张家口文旅产业的深度变革。赛事集群催生出全季消费生态:崇礼马拉松、斯巴达勇士赛等形成品牌效应;冰雪相关文创产品热销,深受游客喜爱;2025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组织135场赛事串联京张两地,“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生活新风尚。

今夏举行的崇礼168超级越野赛

数据显示,2024年张家口市接待游客突破9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1100亿元。2025年,全市计划举办100余项大型户外赛事。这背后,是产业根基的坚实支撑和全链条保障。

在宣化冰雪产业园内,冰雪装备生产线一派繁忙,张家口中索国游索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索道产品获20余项国家专利,2025年新增35条客运索道生产线,产能较去年翻了一番。据统计,目前全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142个,总投资610余亿元。

张家口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建成16家滑雪场,241条雪道中有16条通过国际雪联标准赛道认证,2024-2025雪季接待游客达514.6万人次。2024年以来开展冰雪“三进”培训活动590批次,14.5万人获得大众冰雪等级证书,100所冰雪特色学校持续输送专业人才,为冰雪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能源”驱动“新发展”

初秋的张北草原,白色风车与蓝色光伏板组成的能源矩阵在苍穹下绵延起伏。作为全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用十年构建“风-光-氢-储”多能互补体系。2015年至今,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3400多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2.8亿吨。

能源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始于那条横贯燕赵大地的绿色“大动脉”。2018年开工建设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以666公里的输电线路串联起新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曾创造12项世界第一。“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我们已通过张北工程累计向北京输送20.21亿度绿电。”直流检修人员安海清说,这项工程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的世界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工人在张北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

技术创新在广袤的坝上草原持续涌现。张北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108米风电叶片,经过技术攻关,达到叶片根部直径近4米、叶尖仅仅不过一张硬纸板的厚度。国际首套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以70.4%效率并网发电,在国际储能创新大赛中获奖;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采用世界首创的风光储输联合发电技术路线,摘得中国工业大奖。

绿色动能也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在沽源县张麻井村,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光。“这些‘阳光存折’10年给村里带来250多万元收入,村里的脱贫户每年稳定增收约7000元。”张麻井村党支部书记郑光全说。目前,张家口市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112个135.9万千瓦,2000余个行政村通过光伏扶贫电站享受新能源收益。

如今,张家口氢能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国内氢能领军企业落地生根;全球首例年产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项目落户投产;在全省率先迈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时代……张家口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制氢项目,产能22吨/天;40余家涉氢企业落户于此,基本实现制氢、储运、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全覆盖。2017年以来,全市氢能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

“强算力”赋能“智未来”

在张北草原的旷野上,一组组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正以每秒几千亿亿次的计算速度吞吐着数字洪流。张家口这座“风电之都”,如今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京津冀算力枢纽节点核心城市,正在向着“算力之都”迈进。

当地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打造京津冀算力承载地与调度枢纽,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投运通用算力1.75万P、智能算力25.55万P,已投运数据中心项目标准机架78万台,数据中心平均PUE低于1.25,城市算力分指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在秦淮数据怀来总部基地,服务器高速运转。“公司2025年预计在张家口区域消耗电能超20亿度,其中约10亿度电是张家口本地的绿电,占总用电量的近50%。”秦淮数据能源业务部负责人杨星说,“按照规划,公司绿电使用比例将逐年提升。”

河北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秦淮数据中心

“秦淮数据、腾讯云等头部企业已入驻,这里也成为字节跳动、阿里云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承载地。”张家口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4个项目入选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示范项目,6个项目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张家口推动算力产业由单一存储向多元业态转变,构建“存算一体、训推一体、算力调度、装备制造、应用服务一体化”体系: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推动设备国产化;在信息软件服务产业方面,怀来数字港等园区投运,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算力赋能下,数据价值加速释放。在城市治理中,张家口市内道路红绿灯随车流量调整,通行效率提升;“幸福张家口”App提供390余项服务,14个场景“掌上办”。在产业领域,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入选省级试点,算力与实体经济融合加深。

2025年,张家口紧密对接京津冀算力需求,推动24个在建项目、48个投运项目达产增效。“我们抢抓‘东数西算’机遇,把大数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张家口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张辉华说,未来将打造联通京津冀蒙的算力廊道,加快中明算力中心建设,同时建设数字服务产业基地,开展算电协同等试点,形成“一廊四区多园”格局,并开发12个领域“数据要素x”场景,孵化大模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雪如意”绽放的奥运荣光,到草原天路绵延的绿电交响,再到数据中心不息的算力脉动,张家口正加速释放“冷资源”“绿能源”“强算力”的叠加效应,书写后冬奥时代产业跃升新篇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