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责编:崔晓锋
时间:2022-05-10 06:55:17
变,老工矿区新生机
——走进革命老区邯郸峰峰矿区
全国文明村——峰峰矿区李庄村一角。峰峰矿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春日,驱车行驶在邯郸市峰峰矿区西部环线旅游路上,沿途青山连绵,山花烂漫。
这是一片红色沃土。张兆丰、张学孔等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峰峰人民开展了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抗战期间,当地群众依托“地道战”“地雷战”,粉碎日伪军数十次扫荡和围剿;历史悠久的“四股弦”剧团亦文亦武,是冀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村抗日剧团,解放战争时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南下至黄河两岸,被誉为“宿凤战斗剧团”,英名远扬。
“过去荒山秃岭,如今满目绿意。良好生态促进了老工矿区转型发展,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峰峰矿区区委书记孙亚鹍说,用好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革命老区干部群众一条心,正奋力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山底村
红色旅游带旺小山村人气
山底村依山而建,一面靠山,三面环沟。昔日,一条坑洼路是唯一出村道,肆虐的风沙,曾是村民对春天最深刻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小山村靠资源吃饭,曾遍布小煤窑、石灰厂,多年私挖乱采造成山体千疮百孔,环境污染严重。
“天空终日灰蒙蒙,窗台厚厚一层灰,当时心里憋着股劲,再难也不能吃子孙饭了。”2007年,村党支部书记吝法旺将目光投向村里交错纵横的“地道”上,这座“地下长城”历经北宋末年“抗金洞”、1942年抗日地道、1969年战备地道3个不同阶段,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独特资源。
修缮加固地道、整修村内外街道、建大型停车场、复原地面炮楼……山底村引入文旅企业,实施村企共建,旧貌换了新颜。特别是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收藏珍贵革命文物、实物和红色藏品500余件,完善了红色景区接待游客、开展国防宣传教育等功能。
近年来,借力省市旅发大会,景区和周边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红色旅游带旺了山底村的人气,也带动了葡萄采摘园、核桃林、苗木花卉基地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2020年,山底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今年将进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建强红色党组织,修复升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启动‘红色亮化工程’,打造800平方米的‘少年军校’。”对村庄的未来,吝法旺信心满满。
宿凤村
“戏窝子村”唱响果蔬“产业戏”
位于峰峰矿区西南部的宿凤村,西依太行山,东傍滏阳河,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的咽喉要道。尤为特别的是,该村曾有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四股弦剧团”,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被磁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战斗剧团”(宿凤村原属磁县)。2007年,“宿凤战斗剧团”入选邯郸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股弦是地方剧种,村里很多人爱唱戏、会唱戏,人称‘戏窝子村’。”当地四股弦研究者孙风兰介绍,1941年,宿凤剧团被命名“宿凤战斗剧团”,解放战争时期,随大军南下,一手拿胡琴、一手拿钢枪,写下了“战斗时上战场,闲暇时巧梳妆”的传奇。
走进新时代,唱好“产业戏”。5月6日一大早,孙风兰就钻进蔬菜大棚,精心给新培育的蔬菜施肥。2020年起,她和丈夫承包8座温室大棚,办起果蔬农场,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年都有十几万元收入。
近年来,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当地政府抓项目、兴产业、促就业、扶创业,在宿凤村规划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冷库、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项目。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宿凤、岗头、三河底、石臼4个村联合打造,选址宿凤村村西,占地106亩,按照“园区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由村集体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
“项目分两期,一期3.36万平方米设施大棚及配套设施已完成;二期将建设4.5万平方米设施大棚和1100亩特色果蔬种植基地。”宿凤村党支部书记高文生表示,随着“果蔬小镇”产业项目推进,将有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李庄村
“三山同治”让生态美、产业兴
沿着峰峰矿区5号旅游公路探访全国文明村李庄村,远远望去,满目葱茏中,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花草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田园风光画卷中。
峰峰矿区是一座有着百年矿业开采史的老工矿区,曾是全国第二大主焦煤产地和国内重要的陶瓷、建材、电力工业基地。然而,长期吃“资源饭”,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近年来,该区实施矿山、荒山、煤矸石山“三山同治”,持续推动“矿山”变“青山”。
“李庄村是一个仅有516口人的小村庄,山上不长树、地里不生粮,改变只能从荒山入手。”村党支部书记王广慧介绍,李庄村抓住“三山同治”这一政策机遇,通过土地流转,将1450亩耕地、5700亩荒山流转给峰峰众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建设林场、温室大棚、组培室等,发展特色沟域经济。
如今,生态观光园区、休闲度假区、果品采摘园区等初具规模,荒山不仅变绿了,还成为了“聚宝盆”。2020年年底,该村乘势打造峰峰矿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和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学生劳动实践和国防教育实训活动。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打靶、攀岩,还能亲手种菜、栽果,体验田间劳作。去年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收入16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基地负责人房江涛说。
“三山同治”带来生态美,生态美带动产业兴。土地入股有分红,公司打工有收入,去年,李庄村年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记者陈正 通讯员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