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品与“定州焖子”——品鉴微短剧《你好,苏东坡》

来源:中国电影报

责编:崔晓锋

时间:2024-07-17 12:15:11

前几天在我的朋友群和朋友圈中帮河北定州市推送一部正在破圈的微短剧《你好,苏东坡》时,在众多赞美声中,也收到了一条来自最为知心朋友的回复:“你们河北也太能‘穿越’了!”听罢此言,自己一瞬间成了“丈二和尚”,不知臧否。按照经年累月“审片”养成的老习惯,“好作品要经得起‘三看’”——河北作家徐光耀曾说好作品要经得起“三看”:第一看,全身心受到感动;第二看,看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风格特点,唤起诸多理性思考;第三看,发现“瑕疵”甚至问题。

在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激励下,河北的微短剧创作也和全国一样出现了“井喷”。年初,我也曾为一部火遍大江南江北的河北微短剧《等你三千年》站台写文章赞赏,完成了河北微短剧的邯郸篇章。如今,河北微短剧的定州篇章又扑面而来,虽为“穿越”,但其雅俗共赏、迅速推动定州旅游业爆棚的现象却格外引人关注。冷静思考,细心品鉴,深究原委,方知其然,又探其所以然。

一是思接千载,穿越古今。进入21世纪,文化与旅游成为中国人当代生活的主流,诗与远方,成就了文化与旅游蓬勃发展的产业模式。微短剧更是应时而生,应需而兴,与时代需要双向奔赴,与人民需要互相赋能。

2023年8月,我有幸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冒雨去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沉浸研习了近三个小时。之后又在眉州苏东坡故里重游三苏祠唤醒记忆,为了加深印象还专门去正宗东坡酒店食东坡肉、宫保鸡丁等招牌菜。最后,到杜甫草堂再次打卡,巧遇了来成都拍片的我带过的学生马鑫的小团队。

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今日之中国,思接千载,穿越古今,便成了人们日常思维与精神生活的新常态。这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暗合了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

二是深掘资源,发扬光大。去年在眉州游三苏祠,感慨万千。虽惊叹苏轼其祖籍河北,但全然不知身边近在咫尺的定州市有如许的苏东坡遗存。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居然有被贬到定州任知州达八个月的史实。在苏轼八个月的知州岁月中,微短剧只选择了其中两个点,画龙点睛,以少胜多。其一是东坡在此经历了大旱,为解决灾民营养之困,发明了“焖子”;其二是为缅怀亡妻王弗,亲手栽下“龙凤双槐”为其守护定州,以物喻志,寄托哀思。仅此两点,定州勘与眉州结为旅游兄弟城市。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义士,也出大刀行板豪放派文人。联想苏轼一生政治坎坷,却叱咤文坛,文风豪迈,人生乐天,名垂千古,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苏东坡大名鼎鼎,文脉千年。作为东坡同乡已故文豪林语堂在其《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真是惺惺相惜,同命相怜,知东坡者林语堂也。面对这样一个历史奇人、文化巨人,我们的微短剧主创在艺术呈现上也多有奇妙之思和奇绝之技。比如说“穿越”,片子中出现的桥段、片段、梗、坑、包袱……在善为综艺节目、又独创《中华好诗词》品牌栏目的河北广播电视台及所属制作公司主创手中,举重若轻,虽使出“浑身解数”巧妙为之,却给观众、游客在不经意间端出了四道“网红主菜品”。一道曰:老少配。宋朝大学士东坡与当代青年林佳,导与游互补互换,穿越再穿越,自由穿越,游刃有余;二道曰:东坡诗品与焖子。在林佳陪东坡游宋街食小吃焖子时,巧妙引出东坡与家厨吴安后人的对话,言语不多效果奇佳;三道曰:对诗。面对小龙饰演的剧中主持人,东坡想起亡妻王弗,情不自禁道:“弗儿是你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主持人对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面对此情此景,必然会唤醒观众对河北原创《中华好诗词》品牌栏目多年的记忆储存,再次燃情,也实证了“定州诗市”的实至名归;四道曰:游文庙、博物馆,互留纪念品。

对于微短剧而言,只有“内容为王”才能“出圈赋能”。优质的内容,永远是传播的根本。只有从创作逻辑出发的微短剧,才能真正为文旅出圈赋能,否则只是一个浮于表面的流量工具。用“高质量”激发“大流量”,将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题中之义。

四是画龙点睛,得意忘言。在文艺美学家胡经之先生看来,塑造形象仍属浅层次,只有写出精神价值才成尚品。我们在这部微短剧中,透过众多人物形象、繁花似锦、如梦似幻的生活场景,通过古今社会现象的对比,便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审美现象:中国精英阶层对人生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更胜于物质生活的满足。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也是中国人追求的人生至境。

请看剧情——

东坡:“看了那么多展,你还不明白吗?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人都是一瞬,起点和终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林佳:“可是……”(有点发呆)两人对视。

东坡目光坚定。

林佳:“行吧,您说得对!”(林佳将卡通版苏东坡像的胸牌别在了东坡的衣服上)……

由此,我们会对东坡的人品、诗品油然而生敬意,对其创意发明的“定州焖子”“肉香浓郁,不肥不腻”的千年美食,更有感觉、垂涎欲滴。同时,也许你还会想到,一个人只要心里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胸中有大义, 笔下有乾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从苏东坡的诗品人品和发明焖子的故事中都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中国还有句哲理名词“得意忘言”。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庄子在《庄子·外物》篇中通过举例展现了得意忘言的状态,他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这里,庄子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捕到鱼就要忘记捕鱼用的竹简,抓到兔就要忘记抓兔用的兔网。相应地,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领会了其中的意思就要忘记言语本身,得意忘言才能通晓大道。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却喜欢“得言忘意”,武装嘴皮子,纸上谈兵,小人得志,误国害民。通过这部微短剧,我们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苏轼精神,让中国精神传之四海,道行天下。

(汪帆系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梁潇系河北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