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关注河北丨由一头生猪到一个生态大循环——访河北省安平县委书记赵东钊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责编:苏红岩

时间:2025-09-14 07:42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是“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安平县立足生猪产业,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为支点,锚定“生态优先、循环发展”核心理念,着力打造全链条绿色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撬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加速城乡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农业大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

“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除了要大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还面临着农作物秸秆和养殖粪污处理的紧迫问题。”安平县委书记赵东钊说,全县年产农作物秸秆约45万吨、猪场粪污约93万吨,如果不能高质高效利用这些农业废弃物,既会阻碍产业发展,也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为此,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全县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绿色强园,聚焦“新能源、新环保、新农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力推进种养废弃物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绿色发展制度化、生产生活低碳化。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建成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服务平台,在用地、资金、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健全农村融资担保体系,成立安平县农投公司、乡村振兴开发集团,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

赵东钊介绍,几年来,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产业园推动了饲料加工、沼气、发电工程、有机肥加工、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探索完善集“绿色种植、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有机肥制造、粪污利用、污水处理、秸秆发电”于一体的绿色循环模式,构建起“畜禽粪污—沼气—电—热—有机肥—农作物—饲料—养殖”闭环体系。

在推进落实中,产业园建立起“科技支撑、粪污收集、有机肥应用促进、以养带种、环保倒逼”五大机制,搭建了6个科技创新平台,研究攻克了北方地区低浓度粪污持续产生沼气、沼气提纯、沼液膜浓缩等多项技术难题,并结合“蓝天行动”,大力推动沼气入户。

借助产业园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全县实现“农业废弃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园区入社经营、订单种植、粪污及秸秆收储等联农带农机制,将7.5万人纳入产业链条。2024年产业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万元,较产业园建设初期增长36%。全县生猪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处理农作物秸秆28万吨,替代标准煤10万吨。

如今,循环经济衍生的清洁能源生产、有机肥加工等产业,不仅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为县域经济增添了绿色动能。一批龙头企业慕名入驻,做足做活“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多个特色肉食品牌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让“原字号”农产品变成系列精深加工消费品。

“借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东风,在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安平县正通过农业生态循环,构建城乡融合大格局,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赵东钊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