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别让无知“传染”!艾滋病传播途径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7-09 22:46:07

刘一冉

唐山市第七医院

 

 

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艾滋病(AIDS)因其高致死率和社会污名化,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截至2025年,全球仍有约3840万HIV感染者,我国疫情虽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性传播占比超90%,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科学认知传播途径,是打破恐惧、消除歧视的关键。

 

艾滋病传播的三大核心路径

艾滋病的病原体HIV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传播,需直接接触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具体传播方式可归纳为三类:

1性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无保护性行为是HIV传播的“头号杀手”。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性行为,肛交的感染风险最高(单次风险约1.4%),其次是阴道性交(0.08%)。病毒通过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而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可降低80%以上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2025年我国规划要求该群体危险行为较前五年减少10%以上。

2血液传播:隐蔽却致命

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感染、医源性暴露等。尽管我国自1998年起全面实施无偿献血制度,经输血传播已基本阻断,但吸毒者共用针头的现象仍存在,2025年规划要求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0.2%以下。此外,纹身、穿耳洞等操作若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成为传播漏洞。

3母婴传播:可防可控的生命威胁

感染HIV的母亲若未干预,母婴传播风险可达20%45%,但通过孕期抗病毒治疗、剖宫产和人工喂养,传播率可降至2%以下。2025年我国目标将母婴传播率控制在2%以内,夫妻间传播率降至0.3%以下。

 

日常接触不会传染

艾滋病的传播需要满足病毒量、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大条件。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共用餐具、蚊虫叮咬等行为,均无法满足传播条件。例如,HIV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极短,且唾液、汗液中的病毒量远不足以引发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与感染者正常社交不会增加感染风险。

 

科学防护与消除歧视

1预防措施:筑牢三道防线

性防护: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高风险人群可通过暴露前预防(PrEP)降低感染率,如2025年获批的长效注射药物来那帕韦,每年两次皮下注射即可实现近100%防护。

血液安全:拒绝毒品,避免非正规医疗操作;医疗工作者严格执行防护规范,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母婴阻断:HIV阳性孕妇需全程接受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及时接种疫苗并避免母乳喂养。

2检测与治疗:早发现早控制

HIV感染后存在2-6周的窗口期,期间病毒载量高但抗体未产生,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认。一旦确诊,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可将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实现“持续检测不到=不具传染力”(U=U)。2025年我国规划要求,95%以上感染者接受治疗且病毒抑制达标,这不仅延长生命,更能大幅降低传播风险。

3消除歧视:用科学打破偏见

艾滋病不是道德审判,而是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感染者享有平等的就业、就医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从“谈艾色变”到“科学防艾”,社会进步需要每个人摒弃偏见,以包容心态支持感染者回归正常生活。

艾滋病的可怕,不在于病毒本身,而在于无知引发的恐慌与歧视。当我们用科学驱散迷雾,用理性替代偏见,就能切断“无知的传染”,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呼吸。记住:预防艾滋病,我们需要警惕,但无需恐惧。通过规范防护、主动检测、及时治疗,这场与病毒的战争,人类终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