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儿童眼科手术麻醉:护士如何让孩子 “乖乖” 接受麻醉?—— 诱导期的沟通与配合

发布时间:2025-08-22 12:31:32

刘明远

沧州市中心医院

 

 

在儿童眼科手术室门口,常能看到孩子因恐惧而哭闹抗拒的场景。儿童眼科手术麻醉诱导期是关键阶段,麻醉科护士的沟通与配合能力,直接影响诱导顺利程度及手术安全与术后恢复。

 

儿童对麻醉的恐惧来源:破解“小患者” 的心理密码

3-6 岁学龄前儿童对麻醉的恐惧主要源于三方面:未知环境的压迫感、对疼痛的本能抗拒、与亲人分离的焦虑。眼科手术的特殊性更会加剧恐惧,眼部的脆弱感让孩子对靠近脸部的操作敏感,术前散瞳滴眼液带来的视物模糊,可能让他们误解 “眼睛要被弄坏”。

从发展心理学看,此年龄段孩子思维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麻醉是为了治疗”,会将穿刺、面罩等操作等同于 “伤害”。临床发现,70% 的儿童首次接触麻醉诱导时会哭闹反抗,剧烈挣扎可能导致眼压升高、心率骤升,甚至增加误吸风险。

 

术前沟通:用孩子的语言搭建信任桥梁

麻醉科护士的术前访视是消除恐惧的第一道防线,需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沟通。分龄沟通策略:

3-4 岁儿童:采用 “游戏化叙事”,用拟人化的方式解释麻醉过程。比如把麻醉面罩比作 “会吹香香空气的小帽子”,把静脉穿刺说成 “小蚂蚁轻轻咬一下”。可借助绘本《小勇士的眼睛魔法之旅》,通过图画展示手术室里的仪器是 “帮助眼睛变好的机器人”,护士是 “陪你玩游戏的姐姐”。

5-6 岁儿童:给予有限选择权增强掌控感。例如让孩子从卡通图案(小熊、汽车)的面罩中选一个,决定是先戴口罩还是先握玩具,这种 “被尊重” 的感觉能减少对抗性。

学龄儿童:用简单的科学解释满足好奇心。说明“麻醉药会让你像睡午觉一样舒服,醒来后眼睛就不痛了”,并允许他们触摸麻醉机的呼吸管路(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触觉体验消除陌生感。

 

家长配合的“三不原则”:

护士需提前指导家长:不要说“不听话就给你打针” 等威胁性语言;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焦虑(如反复擦拭眼泪);不要承诺 “一点都不疼”(诚实告知 “可能会有点像蚂蚁夹,但很快就好”)。术前 30 分钟,可让家长给孩子带上熟悉的安抚物(如小毯子、毛绒玩具),这些 “安全符号” 能降低环境陌生感。

 

诱导期配合:“四步渐进法” 实现平稳过渡

临床总结的“四步渐进法”,使 68 例儿童眼科手术诱导成功率提升至 92%。

第一步:环境脱敏(1-2 分钟)

护士接过安抚物,通过轻摸头发、击掌建立连接,用“场景转移法” 分散注意力,如引导孩子看星星灯、听仪器声音,避免谈手术,直至孩子呼吸平稳。

第二步:药物诱导的“无痛化” 技巧

静脉诱导时,用“冷敷减痛 + 注意力转移”,冰袋敷穿刺部位 30 秒,同时让孩子玩 “找颜色” 游戏。血管条件差的儿童用含利多卡因的麻醉膏,实现 “无痛化”。

吸入诱导时,护士蹲姿与孩子视线平齐,面罩先离面部10 厘米让其适应气流声,再缓慢贴近,同时哼唱孩子熟悉的儿歌,熟悉的旋律能使儿童心率波动减少 40%。

第三步:生命体征的“隐形监测”

诱导中,护士左手轻握孩子手传递安全感,右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判断镇痛效果,及时与麻醉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特别注意观察眼球是否不自主转动,避免角膜损伤。

第四步:平稳交接与家长告知

孩子意识消失后,护士轻柔固定肢体,拍摄其安静入睡的照片发给家长,附文字安抚,缓解家长“分离焦虑”。

 

特殊情况应对:化解诱导期的突发状况

面对持续哭闹的孩子,可采用“包裹安抚法” 。对于自闭症谱系儿童,需提前协调安静空间,避免强光和突然声响,由固定护士多次术前接触(至少 3 次),建立信任关系。

 

诱导期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手术安全。麻醉科护士既是技术操作者,更是儿童心理的守护者,让眼科手术麻醉诱导从“对抗” 变为 “合作”,体现儿科医疗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