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降压药规范使用指南:停药、减量与换药的核心原则

发布时间:2025-10-13 11:23:31


周璐

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卫生院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我国患病人数已超2.45亿。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但在用药过程中,“能否停药”“是否减量”“何时换药”是高频疑问。需明确的是,降压药的调整绝非“凭感觉”,必须遵循医嘱优先、循序渐进、动态监测三大核心原则,盲目调整可能引发血压反弹、器官损伤等风险。

 

关于“停药”:严格限制,绝非“血压正常即停”

部分患者认为“血压降到正常就可以停药”,这是最危险的误区。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通过药物将血压长期稳定在目标值(一般为<140/90毫米汞柱,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需更低),而非“治愈”。自行停药后,血压会在数天至数周内反弹,甚至可能高于治疗前,增加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风险。

特殊情况下,需要医生评估后,才可能考虑停药,需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血压长期(至少12年)稳定在正常偏低水平(如<120/80毫米汞柱),且未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

生活方式干预成效显著且长期坚持,如体重降至健康范围(BMI<24千克/平方米)、严格限盐(每日<5g)、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

无高血压引起的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蛋白尿、眼底病变,无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

停药后需在医生指导下,每周至少监测3次血压(早晚各1次,静息5分钟后测量),一旦反弹需立即恢复服药。

 

关于“减量”:逐步调整,以“最低有效剂量”为目标

减量的核心是在“控制血压”与“减少药物副作用”间找到平衡,同样需要医生评估后实施,不可自行减药。

适合减量的情况:

血压长期达标且偏低,出现头晕、黑矇、乏力等低血压症状。

单一药物剂量较大,出现明显副作用,如钙通道阻滞剂导致的脚踝水肿、ACEI类药物导致的干咳,且无法耐受。

联合用药后,血压持续低于目标值,且生活方式干预基础稳固。

减量原则:

循序渐进:每次仅调整一种药物,剂量减半或更换为长效缓释剂型,避免一次性大幅减量。

密切监测:减量后1-2周内,每日监测血压,确认血压仍能稳定在目标值,再考虑下一步调整;若血压回升,需恢复原剂量并及时就医。

优先保留长效药:减量时优先调整短效药或副作用较明显的药物,保留长效、平稳的降压药,以维持血压昼夜稳定。

 

关于“换药”:对症调整,避免盲目跟风

换药并非“越贵越好”,而是基于血压控制效果、药物耐受性、合并症等综合判断,需由医生制定方案。

必须换药的关键信号:

血压控制不佳:规律服药1-2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如>140/90毫米汞柱),或波动过大(早晚收缩压差值>20毫米汞柱)。

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f如服用ACEI类后持续干咳、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过慢(<55次/分钟)或诱发哮喘。

合并症变化:如确诊糖尿病后,优先更换为对血糖影响小的ACEI/ARB类药物;出现心力衰竭时,需加用或换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药物相互作用:新增合并其他疾病,需服药时,若与当前降压药存在相互作用,需更换为无冲突的药物。

换药注意事项:

平稳过渡:若为“同类药物替换”(如ACEI换ARB),可直接替换;若为“不同类别药物替换”(如利尿剂换钙通道阻滞剂),建议先将原剂量减半,同时加用新药小剂量,待血压稳定后再停用原药,避免血压波动。

避免“跟风换药”:不可因他人用某药效果好而自行更换,降压药需“个体化匹配”,如老年患者更适合钙通道阻滞剂,年轻患者可优先考虑ACEI/ARB类。

高血压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降压药的调整是精细的医疗行为,任何调整前,都应先与主治医生沟通,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相关检查依据评估决定。日常,稳定控制血压,才是降低心脑血管风险的核心,切勿因“一时大意”付出健康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