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0-13 11:26:42
刘彬
黄骅市骨科医院
在门诊中,一位70岁的阿姨弯着腰走进诊室,轻声说:“医生,我就打了个喷嚏,怎么就骨折了?”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更令人唏嘘的是,许多中老年人直到发生骨折才意识到自己患有骨质疏松。而他们普遍的认知是:“这是老了,补点钙就行了。”殊不知,骨质疏松远不止“缺钙”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悄无声息、却极具破坏力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导致骨骼变脆、强度下降,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如咳嗽、弯腰)就可能引发骨折。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脊柱、髋部和手腕。
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约每3位女性就有1人患骨质疏松,男性患病率也高达6.4%。更可怕的是,超过七成的患者从未被诊断或治疗,直到发生骨折才追悔莫及。
骨折背后,不只是“年纪大了”
很多人把老年骨折归因于“不小心”或“骨头自然老化”,但真相是:骨质疏松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一次看似轻微的跌倒,对健康骨骼可能只是擦伤,但对严重骨质疏松者,却可能导致髋部骨折——这类骨折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比许多癌症还高!
而脊柱压缩性骨折则常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慢性腰背痛,严重影响呼吸、消化功能和生活质量。遗憾的是,这类骨折往往症状隐匿,容易被误认为“劳累”或“腰肌劳损”,从而延误诊治。
缺钙?不完全是!
虽然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但把骨质疏松简单等同于“缺钙”,就像把房子倒塌归咎于“少了几块砖”一样片面。事实上,骨骼是一个动态代谢器官,其强弱取决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流失速度远超新骨生成。此外,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异常、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肾病等因素也会加速骨量丢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肾脏不仅参与钙磷代谢,还是活性维生素D的活化场所。一旦肾功能受损,钙吸收下降、继发性甲旁亢等问题接踵而至,极易引发“肾性骨病”,进一步增加骨折风险。
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骨质疏松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建议以下人群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DXA):
年龄≥65岁的女性及≥70岁的男性;
有骨折史的成年人;
绝经后女性,尤其早绝经者;
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如激素);
患有内分泌或肾脏疾病者。
此外,若出现以下信号,应高度警惕:
身高缩短超过4厘米;
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痛;
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
出现驼背体态。
防治骨质疏松,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1、营养基础:科学补钙+ 充足维D
成年人每日需钙约800–1000mg,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应增至1000–1200mg。优先通过饮食补充(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同时,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吸收。
2、药物干预:该用药时别犹豫
对于已确诊骨质疏松或高风险人群,单纯补钙远远不够。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抗骨吸收药(如双膦酸盐)或促骨形成药,有效降低骨折风险。
3、生活方式:动起来,才能强骨骼
规律的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哑铃操)能刺激骨形成,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跌倒。同时要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咖啡因摄入。
骨质疏松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我们不能等到骨折才想起护骨。从五十岁开始,每个人都应把骨骼健康纳入健康管理的重点。
记住:补钙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面评估、科学防治。定期检查、合理用药、积极锻炼,才能真正远离这个“沉默的杀手”。
关爱骨骼,就是守护生命的支撑。愿每一位中老年人都能挺直腰杆,走得稳、站得久、活得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