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0-13 11:27:34
多吉下姆
甘孜州道孚县八美中心卫生院
春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夏秋季肠道传染病时有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始终与大众健康息息相关。生活中,不少人面对传染病时,或依赖药物“应急”,或对自身抵抗力缺乏科学认知,认为 “不生病就是抵抗力强”。实则,抵抗力是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的核心能力,其强弱不仅影响是否感染传染病,还与感染后的恢复速度、症状严重程度紧密相关。但大众对如何科学提升抵抗力、规避预防误区往往存在困惑。本文将从抵抗力的生物学机制切入,结合日常可操作的科学策略,纠正常见认知偏差,帮助大众建立系统的传染病预防体系,让健康防护融入生活点滴。
多维度提升抵抗力的科学实践策略
营养支持:构建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
免疫系统运转需充足均衡的营养素,任一营养素缺乏均可能削弱抵抗力。蛋白质是免疫细胞与抗体的核心成分,成年人每日按每公斤体重0.8-1.2 克摄入优质蛋白,感染风险期或恢复期可增至 1.2-1.5 克 / 公斤体重,避免免疫细胞生成不足。微量营养素作用关键:维生素 D 通过调控免疫细胞表面受体,增强抗原呈递能力,促进 T 细胞分化,普通人每日 15-30 分钟日晒(避 10:00-16:00 强光)、吃深海鱼(如三文鱼)或强化食品即可补充;锌参与免疫酶合成并抑制病毒复制,成年男性每日需 11 毫克、女性 8 毫克,可从牡蛎、坚果、全谷物获取,每日补充不超 40 毫克,以防免疫抑制。
生活方式干预:激活免疫系统的“动态活力”
规律运动需遵循“适度” 原则,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等,心率达最大心率 60%~70% 且能正常说话)可加快免疫细胞迁移,提升病原体清除效率,每周 150 分钟此类运动可降低呼吸道传染病风险 30%;但每日高强度运动超 2 小时会升高皮质醇,抑制免疫细胞活性,运动后需充分休息。睡眠是免疫修复关键,慢波睡眠阶段促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2)分泌,刺激免疫细胞活化。成年人每日需 7-8 小时睡眠,尽量 23:00 前入睡,睡眠不足 6 小时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会降 30% 以上,削弱病毒清除能力。
环境与防护:减少病原体暴露风险
科学防护可降低感染概率,日常每日开窗通风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稀释室内病原体;传染病流行季去超市、地铁等密集场所,需规范戴医用外科口罩,每 4 小时或污染后更换,避免飞沫传播。手部卫生是接触传播防护重点,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门把手、电梯按钮)后,用流动水+ 肥皂或 75% 酒精洗手液,按 “七步洗手法” 揉搓超 20 秒,避免脏手触口鼻眼,减少病原体黏膜入侵。
常见认知误区与科学认知纠正
误区1:“服用保健品能快速提升抵抗力”
部分群众认为服用蛋白粉、维生素补充剂等保健品可“突击提升抵抗力”,但实际上,保健品无法替代均衡饮食,且过量补充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例如,过量摄入维生素 C(每日超过 2000 毫克)可能导致腹泻、肾结石;蛋白粉仅适用于蛋白质摄入不足人群(如老年人、素食者),健康人群通过日常饮食即可满足需求,盲目补充反而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抵抗力的提升是长期过程,需依赖持续的营养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而非短期依赖保健品。
误区2:“生病时多运动能‘以毒攻毒’”
部分人在出现感冒、咳嗽等轻微症状时,认为通过运动“出汗排毒” 可加快恢复,实则相反。生病时人体免疫系统已处于 “战斗状态”,此时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运动)会使血液更多流向肌肉,减少免疫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的血液供应,导致免疫细胞活性下降,可能加重感染症状,延长病程。正确做法是:出现轻微症状时应减少活动,保证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运动。
误区3:“只有老年人需要提高抵抗力”
儿童、青少年及健康成年人同样需要关注抵抗力。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老年人免疫系统逐渐衰退,这两类人群抵抗力相对较弱,是传染病高发人群;但成年人若长期处于熬夜、酗酒、过度劳累等状态,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抵抗力显著下降,同样易感染传染病。例如,年轻白领因长期熬夜、压力大,冬季患流感的概率可能高于规律作息的老年人。因此,无论年龄大小,都需通过科学方法维持良好的抵抗力水平。
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需以“理解机制、科学实践、规避误区” 为核心,将营养、运动、睡眠、防护等措施融入日常生活,通过长期坚持构建稳定的免疫防御体系,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