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0-13 11:27:54
孔蕾
邢台市襄都区南长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血压高但没感觉,应该不用治吧?” 在体检中心,总能听到这样的疑问。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 3 亿,其中近半数属于 “无症状高血压”。这类患者既没有头晕头痛的典型不适,也无胸闷心悸的异常感受,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高血压这把 “隐形手术刀” 切割着身体器官,埋下致命隐患。
无症状≠无伤害,血管先遭 “沉默破坏”
高血压的核心危害在于持续升高的血压对血管内皮的慢性损伤,这一过程往往“悄无声息”。健康的血管内皮光滑有弹性,能维持血液顺畅流动;而血压长期超标时,高压血流会像洪水冲击堤坝般反复冲刷血管壁,导致内皮细胞受损、脱落。
血管内皮一旦出现“缺口”,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趁机渗入血管壁,逐渐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初期如同血管壁上的 “小疙瘩”,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大,会使血管管腔变窄、弹性下降。当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时,会引发心肌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则可能导致脑缺血,而这些病变在早期几乎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
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可能突然破裂,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临床数据显示,约20% 的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前无任何不适,其根本原因正是长期未控制的无症状高血压。
靶器官一个都逃不掉,多系统暗藏危机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器官杀手”,其损害具有全身性,心、脑、肾、眼等重要靶器官都会受影响。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泵”,长期高压工作会使心肌代偿性增厚,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初期可能无症状,但后期会发展为心力衰竭,症状为活动后气短、下肢水肿等,此时心脏损伤常不可逆转。同时,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会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大脑对血压变化敏感,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一方面,脑血管狭窄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致血管性痴呆;另一方面,血压波动时脆弱的脑血管易破裂,引发脑出血,其致死致残率均居首位。
肾脏与高血压是“恶性循环”。肾脏调节水钠代谢影响血压,而高血压会损伤肾脏细小动脉,导致肾单位缺血坏死。早期肾损伤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患者通常无感觉;病情进展会使肾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尿毒症,需透析或肾移植。约 15% 的尿毒症患者由未控制的高血压导致。
眼睛的视网膜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直接观察到的血管,高血压对其损伤尤为直观。初期视网膜动脉变细、迂曲,病情发展会出现出血、渗出,患者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堵塞时可导致突然失明。
警惕“无症状误区”,科学防控是关键
无症状高血压的隐蔽性使其成为健康的“潜伏者”,但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就能有效防控。
定期监测血压是发现无症状高血压的关键。建议18 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 1 次血压;40 岁以上、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应每 3-6 个月测量 1 次,且需同时监测诊室血压和家庭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建议选择经过国际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量 1 次,每次测量 3 遍,取后两次的平均值记录,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真实血压水平。
一旦确诊高血压,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及时干预。轻度高血压患者可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压,包括减少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 克)、控制体重(BMI 维持在 18.5-23.9 之间)、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睡眠和情绪稳定。若生活方式调整 3-6 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或初始血压就超过 160/100mmHg,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切勿因 “没感觉” 而拒绝用药。高血压管理是一场 “持久战”,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定期复诊,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无症状高血压绝非“良性” 状态,其潜在危害远超有症状高血压。忽视它,就等于给身体埋下 “定时炸弹”;重视监测、科学防控,才能守住健康防线,避免 “无声杀手” 带来的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