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1:43
张曼
涿州市医院妇科
“体检报告写着‘宫颈糜烂中度’,是不是得了宫颈癌前病变?需要做手术吗?” 不少女性拿到体检结果后,会因 “宫颈糜烂” 这个词陷入恐慌,甚至在非正规机构的误导下,接受不必要的激光、冷冻治疗。但实际上,“宫颈糜烂” 早已从医学疾病名录中删除,它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和 “糜烂” 毫无关系,更不会直接发展成癌症。搞懂这个概念,才能避免被误导,理性对待宫颈健康。
先澄清:“宫颈糜烂” 是个 “过时名词”,本质是生理现象
2008 年,《妇产科学》教材就已取消 “宫颈糜烂” 这一术语,取而代之的是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要理解它,得先认识宫颈的两种上皮细胞:
宫颈阴道部上皮:位于宫颈外口靠近阴道的一侧,是复层鳞状上皮,外观光滑,就像“耐磨的皮肤”;
宫颈管上皮:位于宫颈管内,是单层柱状上皮,外观呈红色颗粒状,看起来像“充血糜烂”。
当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如青春期、育龄期、孕期),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会向外移动,覆盖到宫颈外口,肉眼看起来就像宫颈“发红、糜烂”,但实际上只是上皮细胞的正常位置变化,并非真正的 “溃烂”。就像嘴唇内侧的黏膜(红色)翻到嘴唇外侧,看起来和嘴唇外侧的皮肤(粉色)不同,但并非病变。
临床数据显示,约80% 的育龄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多为生理性,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会退回宫颈管内,“糜烂” 外观也会自然消失。
别混淆:这些症状才是“真问题”,和 “宫颈糜烂” 无关
很多人把“宫颈糜烂” 和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画等号,其实三者完全不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以下症状:
宫颈炎:若宫颈出现红肿、分泌物增多(发黄、有异味)、性交后出血、外阴瘙痒等症状,可能是细菌、病毒(如HPV)感染引发的宫颈炎,需通过白带常规、病原体检测确诊,而非仅凭 “糜烂外观” 判断;
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晚期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异常排液(如水样、血性分泌物)、下腹疼痛等。诊断需靠宫颈 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 HPV 检测,必要时做阴道镜活检,和 “宫颈糜烂” 的外观无关 —— 即使宫颈外观光滑,也可能存在癌前病变。
曾有位28 岁女性,体检发现 “宫颈糜烂重度”,因害怕癌变,在某机构做了激光治疗,后来复查时才知道是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白受了罪;而另一位女性宫颈外观光滑,却因 TCT 异常查出宫颈癌前病变,及时干预后避免了发展成癌症 —— 可见 “宫颈糜烂” 不能作为判断宫颈健康的标准。
科学应对:发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做好 3 件事
无需为“宫颈糜烂” 焦虑,正确的做法是:
不盲目治疗:若仅体检发现“宫颈糜烂”,无任何不适症状,TCT 和 HPV 检测正常,无需吃药、做手术,定期复查即可;避免轻信 “宫颈糜烂会癌变”“不治疗会加重” 的误导,过度治疗可能损伤宫颈黏膜,影响生育或导致宫颈粘连;
定期做宫颈癌筛查:这是保护宫颈健康的关键,建议21-29 岁女性每 3 年做 1 次 TCT 检查;30-65 岁女性每 5 年做 1 次 TCT+HPV 联合筛查,或每 3 年做 1 次 TCT 检查;即使有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只要筛查正常,就无需担心;
注意日常护理: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不冲洗阴道内部),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宫颈炎风险;若出现白带异常、接触性出血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妇科就诊,查明原因后对症治疗。
“宫颈糜烂” 这个词早已成为历史,别再被它吓到。宫颈健康的核心是定期筛查、及时发现真正的病变,而非纠结于 “外观是否光滑”。理性看待体检结果,相信正规医学诊断,才能让宫颈健康管理更科学、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