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2:08
白秀娟
蔚县人民医院 儿科
“孩子最近总烦躁、不想上学,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当青少年出现情绪低落、暴躁、失眠等表现时,家长常先联想到 “情绪障碍”,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步骤 —— 排除性诊断。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诊断并非 “看症状对号入座”,而是要先排除生理疾病、药物影响、环境应激等可能引发类似症状的因素。只有做好排除性诊断,才能避免误诊误治,让真正的问题得到解决。
先明确:为什么要做“排除性诊断”?
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情绪波动本就比成人更频繁。很多看似“情绪问题” 的表现,背后可能藏着未被发现的生理疾病或外部诱因(如校园霸凌)。若跳过排除环节直接按 “情绪障碍” 治疗,不仅可能无效,还会延误其他疾病的诊治。
例如,甲亢会让青少年出现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被误判为“青春期叛逆”;而慢性贫血导致的乏力、情绪低落,可能被当作 “抑郁症状”。排除性诊断就像 “剥洋葱”,一层层去掉非情绪因素的干扰,最终找到问题的核心。
第一步:排除生理疾病,这些“隐形凶手” 易被忽视
很多躯体疾病会伪装成“情绪问题”,需通过医学检查逐一排除: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表现为烦躁、失眠、冲动;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则导致情绪低落、嗜睡、乏力,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
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频繁发作时,青少年可能因长期疼痛出现情绪暴躁、厌学;癫痫小发作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淡漠,需通过脑电图、头颅CT 或 MRI 排除。
营养与代谢问题: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120g/L)会导致疲劳、情绪低落;维生素 D 缺乏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倾向,通过血常规、微量元素检测可发现。
其他慢性疾病:慢性肾炎、风湿性疾病等长期消耗性疾病,会让青少年因身体不适产生情绪问题,需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排查。
曾有15 岁女孩因 “情绪低落、拒绝社交” 被疑为抑郁,检查后发现是甲减,补充甲状腺素后,情绪症状完全消失。
第二步:排除药物与物质影响,警惕“隐性诱因”
青少年服用的药物或接触的物质,可能间接引发情绪异常:
药物副作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易怒;某些抗癫痫药可能引起嗜睡、情绪低落,需核对用药史。
物质接触:长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能量饮料、浓茶),可能导致焦虑、失眠;接触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会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引发情绪暴躁,家长需关注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第三步:排除环境与应激因素,别忽视“心理触发器”
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让青少年出现短暂情绪反应,需与“情绪障碍” 区分:
急性应激事件: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校园霸凌、考试失利等,可能引发1-2 周内的情绪低落、回避社交,但若事件过去后症状逐渐缓解,多为 “应激反应”,而非持续性情绪障碍。
环境适应问题:刚升入高中、转学或寄宿的青少年,可能因适应困难出现焦虑、失眠,通常1-3 个月内会逐渐调整,无需过度干预。
这类情况的关键区别在于:“应激反应” 的情绪问题与具体事件相关,且随时间推移缓解;而 “情绪障碍” 的症状持续超过 2 周,且与事件强度不匹配,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排除性诊断后:如何科学应对?
若排除了生理疾病、药物和应激因素,青少年情绪症状仍持续(如抑郁情绪超过2 周、焦虑影响日常活动),需由精神心理科医生进一步评估,通过心理测评(如 SCL-90、抑郁自评量表)和临床访谈,确诊是否为情绪障碍。
即使确诊,也无需恐慌:青少年情绪障碍多与神经发育、心理压力相关,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支持,必要时配合短期药物治疗,多数能有效缓解。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排除性诊断,核心是“先找‘外因’,再看‘内因’”。家长切勿仅凭情绪表现就给孩子贴 “抑郁”“焦虑” 的标签,也别忽视潜在的生理疾病或环境问题。通过全面排查,才能精准找到问题根源,让干预更有效,避免青少年的成长被 “误判” 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