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2:52
陈海旭
永清县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开水溅到手上,赶紧涂牙膏降温!” 生活中,一旦发生烫伤,很多人会下意识用牙膏、酱油、香油等 “偏方” 处理,却不知这些做法不仅无法缓解疼痛,还可能加重损伤、增加留疤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约 60% 的烫伤患者因初期处理不当,导致创面感染或愈合延迟。掌握科学的烫伤处理方法,才能在第一时间减轻伤害,降低留疤概率。
先避坑:3 个常见误区,正在加重烫伤伤害
很多人深信的“烫伤急救法”,其实是错误的,尤其这 3 种做法危害最大:
误区1:涂牙膏、酱油等 “覆盖物”
牙膏中的薄荷成分虽能暂时带来清凉感,但会堵塞皮肤毛孔,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加重深层组织损伤;酱油、香油等深色物质不仅易滋生细菌,还会污染创面,影响医生对烫伤深度的判断,延误后续治疗。曾有患者被开水烫伤后涂满酱油,就医时创面已出现红肿感染,原本浅度烫伤险些发展为深度烫伤。
误区2:立即挑破水泡
水泡是皮肤自我保护的“天然屏障”,能隔绝外界细菌,减少感染风险。若盲目挑破,尤其是用未消毒的工具,细菌会直接侵入创面,引发感染,还可能因失去屏障保护,导致创面愈合缓慢、留疤概率增加。只有当水泡直径超过 1 厘米、影响日常活动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消毒后挑破。
误区3:用冰块直接敷创面
烫伤后皮肤温度升高,若用冰块直接接触创面,会使局部血管急剧收缩,导致皮肤组织缺血坏死,加重损伤。正确的降温方式是“温和散热”,而非 “极端降温”。
记对5 步:科学处理烫伤,止痛又防疤
烫伤后黄金处理时间是“受伤后 10 分钟内”,按以下 5 步操作,能最大程度减轻伤害:
第一步:冲—— 流动冷水冲洗 20 分钟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立即用15-25℃的流动冷水冲洗创面(如自来水),持续 20 分钟以上,直到疼痛明显缓解。冷水能快速带走创面热量,减少热量对深层组织的持续损伤,还能缓解疼痛。注意:水流要温和,避免用力冲创面;若烫伤部位在面部、颈部等不便冲洗的地方,可用冷毛巾湿敷,每 3-5 分钟更换一次毛巾,保持低温。
第二步:脱—— 小心脱去覆盖物,避免撕扯
若烫伤部位有衣物覆盖,需在冷水冲洗的同时,小心脱去衣物。若衣物与创面粘连,不要强行撕扯,可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保留粘连部分,待就医后由医生处理,避免撕扯导致创面皮肤脱落,加重损伤。
第三步:泡—— 小面积烫伤可浸泡 10 分钟
若烫伤面积较小(如手掌、手背),冲洗后可将创面浸泡在15-25℃的冷水中 10 分钟左右,进一步缓解疼痛、降温。但大面积烫伤(如超过身体 10%)或特殊部位烫伤(如面部、会阴部)不建议浸泡,以免发生休克或感染。
第四步:盖—— 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
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医用敷料轻轻覆盖创面,避免创面暴露在空气中沾染细菌。注意不要用力包扎,保持适度松紧,让创面能正常透气,促进愈合。若没有无菌纱布,也可用干净的纯棉毛巾临时覆盖,避免使用毛绒、化纤类织物,防止纤维脱落粘在创面上。
第五步:送—— 严重烫伤及时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烧伤科就诊,切勿自行处理:烫伤面积较大;烫伤部位在面部、眼睛、口腔、会阴部等特殊位置;创面出现水泡破裂、红肿化脓、疼痛加剧;烫伤后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儿童、老年人或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即使烫伤面积不大,也需及时就医。
额外提醒:这些细节能减少留疤风险
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做好2 个细节,能进一步降低留疤概率:
保持创面干燥清洁:避免创面沾水,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创面周围,若纱布潮湿需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滋生;
避免抓挠愈合期创面:创面愈合时会出现瘙痒感,此时抓挠容易导致新生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或留下疤痕,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温和的止痒药膏缓解。
烫伤处理的核心是“降温、保护创面、防感染”,而非依赖偏方。记住 “冲、脱、泡、盖、送”5 步科学方法,在烫伤发生时第一时间正确处理,既能有效止痛,又能减少创面损伤,让愈合后的皮肤尽可能恢复平整,远离疤痕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