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清肝排毒”靠谱吗?3个伤肝坏习惯更常见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3:16

程柳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护理部

 

 

“熬夜多了肝火旺,吃点清肝排毒保健品,再喝杯护肝茶!” 生活中,不少人把 “清肝排毒” 当成护肝标配,却不知这些所谓的 “排毒产品”,反而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去年,55 岁的张阿姨因长期服用某 “清肝胶囊”,出现黄疸、乏力,检查发现药物性肝损伤 —— 这类因盲目 “排毒” 伤肝的案例,临床并不少见。其实,肝脏本身就是人体最强大的 “解毒器官”,无需额外 “排毒”,真正伤肝的,是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坏习惯,比你想象的更常见。

 

先厘清:“清肝排毒” 是误区,肝脏自带 “解毒系统”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核心工厂”,能通过两个阶段处理体内毒素:第一阶段将有毒物质转化为中间产物,第二阶段再将中间产物转化为无害物质,通过尿液、粪便排出体外。健康的肝脏,每天能高效处理酒精、药物、代谢废物等多种 “毒素”,根本不需要依赖保健品或茶饮 “辅助排毒”。

反而,很多“清肝排毒” 产品成分不明,部分含有何首乌、土三七等肝毒性成分,长期服用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即使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如菊花、决明子),过量食用也可能打破肝脏代谢平衡,引发肝损伤。与其盲目 “排毒”,不如避开伤肝习惯,让肝脏自然发挥功能。

 

3 个伤肝坏习惯,比 “熬夜” 更隐蔽

提到伤肝,很多人会想到熬夜,但这三个日常习惯,对肝脏的损伤更持久、更隐蔽:

盲目用药/ 保健品:肝脏的 “隐形杀手”

除了之前提到的“清肝排毒” 产品,很多常见药物若滥用,也会伤肝:

解热镇痛药:单日剂量超2g 会致肝损伤,不少人感冒时同时吃感冒药和退烧药,导致成分叠加;

抗生素:长期或过量服用,会干扰肝细胞代谢;

中药/ 偏方:部分人迷信 “偏方治大病”,服用含马兜铃酸、黄药子的中药,这些成分会直接破坏肝细胞,引发不可逆损伤。

临床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伤占所有肝损伤病例的30%,其中 80% 与盲目用药、滥用保健品有关。

过量饮酒:每天1 杯也可能伤肝

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需通过肝脏代谢,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炎症。很多人觉得 “每天喝 1 杯红酒 / 啤酒没事”,但长期饮酒,会逐步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癌。

更易忽视的是“空腹饮酒” 和 “混酒喝”:空腹时酒精吸收快,5 分钟就能进入血液,肝脏来不及代谢,损伤会加倍;啤酒 + 白酒混喝,会加速酒精吸收,短时间内导致酒精中毒,对肝脏造成急性打击。

高脂饮食+ 久坐:肝脏被 “脂肪包裹”

长期吃油炸食品、肥肉、甜食,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很多人觉得“脂肪肝是小问题,不用管”,但脂肪长期压迫肝细胞,会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更危险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已呈现“年轻化” 趋势,20-30 岁的上班族因长期外卖、久坐不动(每天运动<30 分钟),脂肪肝患病率达 25%,且多数人无明显症状,直到体检才发现。

 

科学护肝:做好3 件事,比 “排毒” 更有效

别给肝脏“添负担”:不滥用药物、保健品,用药前看说明书(避开肝毒性成分),感冒发烧别叠加用药;控制饮酒,尽量不喝,若喝需限量(男性单日酒精≤25g、女性≤15g),避免空腹和混酒。

帮肝脏“减脂肪”:饮食清淡,减少油炸、高糖食物,每天吃够 500g 蔬菜(如菠菜、西蓝花)、200g 水果(如苹果、蓝莓);每周运动 150 分钟(如快走、游泳),每次 30 分钟,能有效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定期给肝脏“做检查”:40 岁以上人群、有肝病家族史者、长期饮酒 / 服药者,每年做 1 次肝功能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和肝脏 B 超,早发现肝损伤、脂肪肝,及时干预。

 

肝脏没有“痛觉神经”,早期损伤往往无症状,等出现黄疸、腹痛时,可能已发展到严重阶段。别再迷信 “清肝排毒”,避开这 3 个伤肝坏习惯,用科学的方式呵护肝脏,才是对健康最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