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信息

当前位置
糖友运动安全指南:记住“1357”原则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4:11

李明月

秦皇岛市抚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慢病科

 

 

“糖尿病患者要多运动” 是公认的控糖准则,但不少糖友因运动不当出现低血糖、关节损伤,甚至诱发心血管意外。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明确的 “安全密码”——“1、3、5、7” 原则。掌握这个简单易记的规律,既能有效降低血糖、保护血管,又能避开运动风险。

 

先明确: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双重意义”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好处远超“降血糖”:一方面,规律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减少降糖药用量;另一方面,运动能改善血脂代谢、减轻体重,从而保护血管,降低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风险。

但糖尿病患者的身体耐受力特殊,尤其是合并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的人群,盲目运动可能适得其反。比如空腹运动易诱发低血糖,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关节损伤或眼底出血。因此,“安全” 是运动的前提,而 “1、3、5、7” 原则正是为安全运动量身定制的。

 

“1、3、5、7” 原则:每个数字都是安全底线

“1”:每次运动前测血糖,低于 5.6毫摩尔/升 要加餐

运动前监测血糖是避免低血糖的关键:

若血糖<5.6毫摩尔/升,建议吃 1 片全麦面包或半根香蕉,等待 15-20 分钟再运动,防止运动中血糖骤降。

若血糖>13.9毫摩尔/升 且伴有酮体(尿酮阳性),应暂停运动,此时身体处于糖利用障碍状态,运动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若血糖在5.6-13.9毫摩尔/升 之间,且无不适症状,可正常运动。

“1”提醒糖友避免空腹运动(至少饭后 1 小时再运动),且运动时间与服药时间间隔 1-2 小时,减少药物与运动叠加导致的低血糖风险。

“1”也提醒糖友随身携带 1 份快速升糖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立即食用。

“3”:每次运动至少 30 分钟;

 

运动时长和频率需达标才能发挥控糖效果:

单次运动不少于30 分钟,因为前 20 分钟主要消耗糖原,20 分钟后才开始有效利用脂肪和葡萄糖,持续降糖。

每周运动至少3 次,且隔天进行,给身体恢复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初运动者可从10 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 30 分钟,比如每天早晚各运动 15 分钟,累计达到 30 分钟,同样有效。

“5”:选择中等强度运动,每周5 次,“5” 个辅助提醒:运动中需关注的细节;

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 饼干,若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低血糖症状),立即吃 15g 碳水;

运动时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防滑运动鞋,尤其注意足部保护;

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不喘气” 为宜,若运动中无法正常交流,说明强度过高,需降低;

避免在极端天气(高温>35℃、低温<5℃、雾霾天)户外运动,防止中暑或诱发心血管不适;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运动中可定时测血压(每20 分钟 1 次),若收缩压>180毫米汞柱,立即停止运动

“7”: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分,每周体重变化不超过 1kg。

快速减重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体重骤降易诱发低血糖。

运动后需关注两个“7” 指标,评估运动安全性:

运动后即时血糖≥7毫摩尔/升,说明运动强度适宜;若<7毫摩尔/升,需适当降低下次运动强度,或运动中少量加餐。

 

3 类糖友运动前,必须先咨询医生

合并严重并发症:如肾衰竭、严重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冠心病(近期有心绞痛),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避免剧烈活动。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这类药物本身易导致低血糖,运动前需调整用药剂量或加餐,医生会根据血糖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老年糖友(>70 岁)或长期不运动者:建议先做心肺功能评估(如 6 分钟步行试验),再确定运动类型和强度,避免关节损伤或心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核心是“规律、适度、安全”。“1、3、5、7” 原则看似简单,却涵盖了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中的强度控制和运动后的监测,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安全指南。坚持按这个原则运动,不仅能平稳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血管功能,减少并发症 —— 对糖友来说,科学运动就是最经济的 “降糖药” 和 “护血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