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河北代表为企业转型升级“支招”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编:冀小时

时间:2020-01-13 15:16

徐俊代表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河北,追求的早已不是某个让外界惊叹的数字,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着力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1月9日下午,分组审议结束后,人大代表围绕“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交流心得,讨论得十分热烈。



于树中代

传统产业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万企转型’,突出创新与智能、整机与配套、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方向。”省人大代表、河北沃克曼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俊在调研中发现,长期以来,河北省面临着传统产业偏旧、新兴产业偏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就必须抓创新、谋创新。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目前,我省传统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愿望越来越强,我这次带来了几个建议,都与实体企业、智能制造有关。”

徐俊代表所在的河北沃克曼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刚刚完成了从传统数控设备到智能装备的转型,研发成功电梯专用钣金柔性智能生产线。这套智能装备,沃克曼公司自己设计、自己采购物料、自己编程、自己组装、自己调试,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当客户看到正在研制中的这套智能装备时,就给我们打了预付款。”徐俊代表说,目前公司有5条智能生产线正在洽谈,预计春节前能签下两条线。

在省人大代表、唐山首钢京唐检化验技术工程师王伟看来,创新和转型对企业是必然的。王伟代表介绍说,为振兴传统产业,近几年,我省针对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9个重点产业,分别制定转型升级专项计划。通过产业延伸集聚一批,以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

“传统产业是河北的当家产业,也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王伟代表说,我省不少传统产业企业目前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急需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企业竞争力。

韩宏升代表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更多滋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信息技术产业等10大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集群。”省人大代表、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宏升对新兴产业尤其关注。毕竟,再制造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和性能恢复的过程,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均不低于原型新品。

位于迁西的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第二批再制造试点单位,也是目前国内领军的集机电设备回收、再制造、安装维修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再制造企业。韩宏升代表认为,我国是制造大国,在推进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进程中,再制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分支和一个重要支撑,再制造产业必将成为一个具有强劲发展后劲和广阔发展空间的战略新兴产业。

“仅一家大型钢厂,每年用于设备运维的资金达10亿多元。以此推算,全国仅钢铁企业每年用于设备运维的资金高达1000亿元。”韩宏升代表说,发展机电设备再制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但我省再制造产业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是很多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因此,他认为,推动新兴企业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政策的支撑和倾斜,在用地、建设和技改等方面给予倾斜。其次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比如,再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纳入环保正面清单,支持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对已认证的再制造绿色工厂免于停限产。”

徐俊代表也表示,政府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针对符合政策的高端智能装备企业,按税收台阶制定税收上台阶奖励政策。“天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客户购买高端智能装备线时,当地给予企业一些补贴,而河北企业暂时还享受不到这一块补贴。”因此,徐俊代表建议,河北还需加大传统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力度,省市工信部门可考虑对采购高端智能装备线的我省企业适当给予一些补贴。

李鹏亮代表

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是最大推动力

“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有新的更大作为。”省人大代表、河北邯郸丛台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亮说,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需要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持续下功夫,需要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增强以企业为代表的微观主体活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李鹏亮代表说,民营企业应正确认识现阶段经济发展新特征,在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上有新作为、新发展、新突破。

他建议,将政策吃透吃准。对“政策红包”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做到心中有数。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引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创新的核心动能。

“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李鹏亮代表说,民营企业还应在制度创新上有新作为。制度建设仍是我省许多民营企业的短板,特别是作为“基础工程”的企业治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民营企业应不断调整以及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促进企业规范化运作以及科学化管理。”

李鹏亮代表说,民营企业苦练内功、激发活力,实现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精准指导,需要政策更具针对性、更接地气,减轻民营企业用工负担,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民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健康的环境,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王伟代表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高端人才

“其实,创新驱动应当是全面的创新。”王伟代表说,以首钢为例,首钢自建厂以来就坚持创新驱动,在技术创新方面,建厂采用220余项国内先进技术,其中就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在产品创新方面,搬迁前,主要就是线材,现在坚持精品板材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宝马汽车国内第一板材供应商;在管理创新方面,将水、电、气的管理使用搭建了智慧能源管理体系。“首钢现有的成绩绝对和创新的理念分不开。”

“我理解的创新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省人大代表、河北叁陆伍网络科技集团董事长于树中说,这次两会他带来了三份建议,就是围绕三个创新。他认为,应当利用新技术、智能化,比如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商贸物流中心、仓储基地,建立零售大数据、物流大数据中心。鼓励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平台,优化配送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物流实时跟踪和可视化管理,增强物流安全性和精准性。

此外,于树中代表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引领、创新支撑是关键,而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当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冬奥效应持续显现、自贸试验区获批,重大历史机遇正在加速转化为河北发展的强大势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用社会经济需求来“牵引”科技成果,通过机制转换和人才“嫁接”,实现产学研的互动多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对此,韩宏升代表认为,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以发展再制造业为例,他还建议,在省内相关大学开设再制造专业,鼓励再制造企业创办再制造培训基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