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模:我和我的“新伙伴” | 李永国:13年160多项创新,他的流水线“跑”出“中国制造”新速度
2025-05-02 09:31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工程师李永国深耕生产一线,他用13年时间,从一位车间流水线上的拧螺丝工,逆袭成拥有160余项技术革新的工程师,他通过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水平,累计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超2500万元。

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从一位一线操作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是怎么做到的?

记者在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见到了李永国,车间里,李永国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自动化设备向记者介绍,这台设备上的针扎式泡沫夹具,正是他带领团队啃下行业技术"硬骨头"的见证。当时,为了实现这个设想,他满脑子都在思考解决办法,茶饭不思。无意中,他看到孩子用牙签去插果盘里的水果,一下子有了灵感,“既然牙签可以扎起来这么大一块水果,我这泡沫是不是也能用这种针扎的方式去让它实现。”

李永国与同事们开展项目方案研讨

李永国虽然荣誉傍身,但他刚入职格力电器之前,只有高中学历.为了生计,他洗过盘子、发过传单、开过大车。他说,因为家庭比较贫困,兄弟姐妹有6个,高中学完美术后,便开始在社会上打拼。爱思考、遇事乐观的李永国没有向命运低头,他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坚持自学三维制图。

2012年,格力招工,26岁的李永国以一线工人身份进入公司。他每天都要手握电批打4000多个螺钉。一公斤重的电批一直攥在手里,太费力。李永国就用皮筋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平衡吊,把电批挂在半空中,随时可以轻松拽来使用。这个做法很快在全厂推广,大大激发了李永国的创新热情。

李永国与同事们调试机器人安装工件

这也让李永国很快脱颖而出,被公司派去做调度工作。建厂初期上设备没规划,哪儿有地方就摆哪儿。由于生产布局不合理,直接导致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李永国自学的三维动画设计此时派上了用场。他主动请缨,利用三维动画设计,清晰标注每条生产线的人员、效率数据,还创新设计出自动化物流通道,把分散的设备重新规划布局,降本增效。方案落地后,分厂人均产值翻倍,仅二次加工车间工序前移一项就节约500万元。

工作中的李永国

哪里有困难他就往哪里钻。入职13年,他瞄准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越来越多。为替代高危的烫金工序,他改造机械臂、加固设备底座,实现全自动滚烫;为消除喷漆岗位毒害风险,他自主设计喷漆机器人;面对信息化转型,他开发8大系统优化24项流程……累计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超2500万元。他最常说的话就是“排除万难也要做成。”

对于李永国来说,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带领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在技术道路上攻坚克难,公司才能发展的更快更好。李永国说,“我们一直讲的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使人快乐,及时的把经验传递给下面的人,我在这个项目中有哪些体会,我遇到哪些难攻克的,我是怎么攻克的,会形成一些课件给他们讲。”

李永国创新工作室成员

记者采访全国劳动模范李永国

记者走进李永国创新工作室,“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各种奖励摆满了展示柜。

全国劳动模范李永国与他的创新工作室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李永国说,作为一线技术工作者,将继续在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深耕细作,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王智华、孙青欣

海报|孙青欣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责任编辑:王悦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

关闭视频

手机号快速登录
未注册的手机号通过验证后将自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