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BIM)技术中心副主任许瑞宁、智能交通研发中心副主任张龙、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旭光、京雄云控(北京)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副主任陈尧做客《阳光热线》访谈节目,介绍道路病害检测和灾害预警新成果。
近日,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成果《基于低空多源感知与智能体的交通灾害动态监测智能决策体系》,在“2025年公路交通行业数据要素应用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此前,该团队“低空多源感知一体化病害检测和灾害预警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已在雄安低空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中摘得低空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及产品赛道一等奖,双重荣誉标志着河北在公路低空无人机巡检监测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河北交规院总工程师雷伟(左)接受颁奖
破局传统巡检:“三个早”目标构建一体化体系
随着全国公路总里程突破549万公里,路网密度与复杂度持续提升,传统人工目视巡检“效率低、周期长、覆盖小”的短板愈发凸显。为此,省交规院依托河北交投集团、燕赵现代交通实验室、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及北京邮电大学,锚定“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目标,打造出基于国产化装备的“空地巡检监测一体化技术体系”。
河北交规院信息(BIM)技术中心副主任 许瑞宁
该体系彻底改写传统巡检模式:巡查效率大幅提升,检测频率从“年检”压缩至“日检”,覆盖范围实现100%全路长、全路宽;同时将路域灾害监测从“点”式覆盖升级为“面”式监测,攻克了广域部署成本高、灵活度低的行业难题,为路网安全装上“全天候防护盾”。
四大技术创新:国产化装备打造公路“智能眼”
支撑该体系的核心,是4项首次应用于交通巡检测领域的国产化技术,每项创新都精准破解行业痛点:
“一像多维”高光谱相机:全球首款单曝光、视频级衍射编码快照式高光谱设备,成像时间缩短95%,可捕捉31个连续光谱波段信息,分辨率提升80%,填补了道路材质老化、桥面结冰、危化品泄露等隐蔽隐患的监测空白。
“亿图尽览”亿像素阵列相机:30米飞高即可实现高速公路全幅路面毫米级病害识别,无需多次巡检,彻底解决常规相机视角窄的问题。
“超低巡控”数字底座:构建厘米级超低空多要素底座,融合交通设施限界、历史病害等数据,保障无人机在10-30米低空自主精准飞行。
“一检全识”一体化体系:实现抛洒物识别100%覆盖,道路裂缝、坑槽等检测覆盖率超90%,还能监测污染物泄露、边坡水毁等传统手段难以触及的场景,让路网隐患无所遁形。
硬核装备加持:从“空地协同”到“多维感知”
这套技术体系的落地,离不开核心装备的支撑:
·快照式衍射编码高光谱道路相机:搭载纳米级衍射编码光学芯片,每秒可采集25-60帧视频级高光谱数据,波长分辨率小于10nm。在隧道等复杂环境中,能精准识别酒精、汽油等危险泄漏物,准确率达95%;其体积仅为传统设备1/3,功耗降低50%,可直接集成现有监控系统,部署便捷度大幅提升。
高光谱相机图片
河北交规院智能交通研发中心副主任张龙
试点成效显著:从河北走向全国,数据赋能智慧交通
当前,该项目已在河北涞涞、保阜高速的3处典型边坡开展交通部边坡灾害风险监测试点,实现复杂条件下隐患追踪监测与全路域安全态势评估。
河北交规院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杨旭光
下一步省交规院计划继续加强大模型、低空无人机、高精传感器的应用,持续推动交通多维数据挖掘能力建设,构建以数据采集装备为核心、以数据分析能力为抓手的软硬件结合的产业链条,向切实打造空地一体化的道路巡检与路域监测预警体系的场景应用稳步迈进,为河北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智慧化运维贡献积极力量。
车路云融合:京津冀“一张网”惠及千万车主
技术的最终落点,是服务公众出行。省交规院联合京津冀高速公路运营主体、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及东风、一汽、北汽等车企,发布《车路云融合京津冀高速公路与车企一致行动倡议书》,推动五大合作方向:构建统一出行信息平台、打通车端通讯链路、建立全链条安全预警机制、探索数据市场化运营、形成标准规范体系。
京雄云控(北京)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副主任 陈尧
目前,京津冀已初步建成统一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覆盖1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实现3000多辆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对接,信息传递延迟低于200毫秒。在荣乌高速,“施工占道提醒”“动态限速提醒”“一键救援”等五大场景已落地验证,路方预警信息可直接触达车端,车辆事故信息也能实时联动救援力量,让智慧交通真正走进日常生活,为公众出行保驾护航。
记者|王佳钰、张健、顾少卿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邓菲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责任编辑:王悦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